改編自雪滿梁園同名小說,由羅晉、李一桐主演的《鶴唳華亭》迎來大結局。

齊王被貶出京,與母親在宮門口含淚訣別;太子蕭定權與阿寶團聚,續接良緣;舅舅顧思林打贏了仗,卻爲國捐軀死在沙場;蕭定權奉命前往長州迎顧思林靈柩,路上與王慎相別……

然而評論區內,諸如“結局的不明不白”、“這個結局什麼意思”、“需要高智商來理解結局吧”…等留言,表明有許多網友 “沒看懂”。

此外,《鶴唳華亭》的豆瓣評分也再次下跌,目前停在了7.2分。

大概翻看了一下,發現表示沒看懂的觀衆,疑問主要是蕭定權的結局。

劇中講他去了長州後,時間一轉跳至8個月後。懷有身孕、大腹便便的阿寶獨自在屋內,艱難地挪動椅子,爬上去摘下了牆上掛着的觀音像。

當她凝視手中的觀音像時,內心獨白是“妾已經沒有後顧之憂了,接下來可以陪着殿下一起去看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千萬氣象,天高水長。這一次,算是殿下失信了,今後一定要補償妾……”

“沒有後顧之憂”、“殿下失信”等,都讓人覺得蕭定權在長州必定出了意外,否則迎靈柩何須八個月?阿寶又何必唸叨這樣一段話?

所以,認爲蕭定權其實死了,本劇就是個BE的大有人在。

當然,也有網友持反對意見,認爲皇帝已經認可了蕭定權,再殺太子就不符合邏輯;蕭定權逾時未歸,不過是爲了留在長州安撫、制衡顧逢恩,在兒女私情和君臣國事之中選擇了後者,所以失信於阿寶。

這麼解讀,倒也未嘗不可。

但只要是看過原小說的都知道,劇版《鶴唳華亭》所謂的大結局,不過才拍到了“一半兒”。最後跳躍進行的10來分鐘戲份,其實隱藏了許多沒有展開的細節。

齊王蕭定棠被貶出京,是在小說的中段。之後與蕭定權鬥法的,是趙王蕭定楷。

爲了逃避之藩,蕭定楷鼓動母親趙皇后自殺,利用母喪來拖延出京時間。而在已經失去一個兒子的前提下(蕭定棠被貶不許再入京,母子其實已經是永訣,這一點劇版也有提到),趙皇后慨然赴死,爲兒子換一個機會。

皇帝爲了制衡太子,順勢將趙王留在京中。

之後,趙王在“玉帶案”中棋差一招,輸給了蕭定權,被杖刑而死。

失去了這顆制衡的棋子,皇帝對於太子的猜忌達到了頂點,也不敢再長留顧思林。

顧思林雖然贏了仗,但他爲了蕭定權刻意與敵方僵持、拖延時間的做法,皇帝其實心知肚明。在書中,這一仗打贏,是蕭定權寫了信勸舅舅。顧思林的死,則是皇帝的左右與安排。

同時,皇帝還將在“玉帶案”中幫了蕭定權的王慎罰出宮。

蕭定權到達長州後,想要爲父報仇的顧逢恩意欲起兵反叛,先殺了李明安,又逼勸蕭定權。

那時間,已經是滿場殺戮、地獄人間。

之後,蕭定權以情爲引,以大義相勸,顧逢恩自刎,蕭定權被以謀反罪押解回長安,不久後以阿寶送進去的鶴釵自裁。

劇版沒有這些情節,阿寶摘取觀音像的橋段,對應的是小說中阿寶死後,蕭定梁摘下摩訶薩圖,無意中發現了畫像背後的“雙鶴圖”。

但不管是由阿寶摘,還是蕭定梁摘,都是在蕭定權死後。

最後的“彩蛋”中,其實有兩個大結局的關鍵線索。

其一,是許昌平(劇版是許昌年)在太子林祭奠。

劇中他祭拜的固然是自己的父親,曾經的二皇子。但所暗喻的,也是蕭定權的結局。

小說中,許昌平離開京城後就前往長州,見到了顧逢恩。顧逢恩最終決意反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聽了他講述的前因後果。

其二,是蕭定權到達長州,前來迎接的顧逢恩對他極其冷淡,避開他伸出的手,只去接住了馬繮繩。

這一段,時間上對應的是“八個月前”。所以,這八個月中發生了什麼,導致蕭定權失信了阿寶,在她即將臨盆時都不在身邊,劇版都沒有交代。

而認爲結局是“大團圓”的觀衆,所依據的還有一點,就是皇帝說最像自己的是太子。

但這一點,若是放在別個故事中,可能是在說父子相得、天倫之樂。

可在《鶴唳華亭》中,皇帝當初是弒兄奪位,登基後不僅與往日知交顧思林日漸離心,更將顧思林當成了心腹之患。

這樣的皇帝,能信一個像自己的兒子嗎?

從劇版中,他一樣派遣蕭定權前往長州來看,已經表明“不能”!

畢竟,小說中,蕭定權在出發前夜,曾與阿寶有過長談,其中有“他讓我出京,不知是害怕我留京會鋌而走險,不能留給他徹底整頓的時間。我表兄如今執邊,他派我去,是要提防我干預軍政,還是要引誘我干預軍政……”

“我不知道他是愛我,還是害我,是護我,還是殺我。”

所以,《鶴唳華亭》哪來的大團圓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