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鄔驚雷:上海要打造多點觸發的公共衛生預警系統

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如何提高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能力?

“發熱門診人數、人羣結構的變化,以及患者所在區域的變化,今後都應該成爲我們預警發生的非常重要的環節。”7月11日舉行的“2020中國健康產業創新峯會暨第三屆奇璞獎頒獎典禮”上,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表示,對於新發傳染病的研判,在傳統的預警機制之外,要有多點觸發的預警。

公共衛生安全是一座城市未來發展的基石。此次抗擊新冠肺炎中,上海表現可圈可點,但也有一些環節需要強化,其中之一就是預警。

“預警和監測的應該是症狀,而不應完全依賴於診斷。另外,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特定場景進行追蹤分析,對病人傳播鏈進行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鄔驚雷說。

4月7日,上海市召開公共衛生建設大會發布《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上海的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成爲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作爲貫徹落實公共衛生建設大會和《若干意見》的重要配套舉措,6月,上海又發佈了《上海市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下稱《行動計劃》),將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態長效防控作爲本輪計劃的重中之重。《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構建靈敏高效、科學精準、聯防聯控、羣防羣治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體系。

《行動計劃》中明確,要打造基於多源數據、多點觸發的公共衛生綜合監測預警系統。

具體而言,就是把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爲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當務之急,以新發、突發和不明原因傳染病爲重點,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改進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加強可疑症狀、可疑因素、可疑事件的識別,實現實時監控和主動發現。構建由疾控機構、醫療機構、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等組成的公共衛生病原檢測實驗室網絡和平行實驗平臺,規範菌毒種庫和感染性生物樣本庫管理,提升不明原因傳染病病原檢測快速發現和鑑定能力。

鄔驚雷還表示,此次疫情防控也顯示出,醫療資源總量和結構存在矛盾,優質醫療資源分佈不均,醫院普遍感(傳)染等專科設置不夠,能力不強。

同時,在醫院內部,發熱門診相對來說都是比較落後、傳統的,需要考慮未來的發熱門診怎麼佈局,包括有條件的醫院,發熱門診要配置CT。

6月30日,松江區小崑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屬CT成功安裝完畢,首日即爲4名發熱患者提供了拍片服務。這是上海市首個完成專屬CT安裝的社區發熱門診,也意味着上海社區公共衛生體系持續升級賦能。

爲改變總量和結構性矛盾,上海加快建設58個醫療服務圈,提升區域醫療中心診療能力,抬高上海全市醫療服務基礎水平。同時,設置117個發熱門診,配置CT等設備,提升發現病患能力;設置200個發熱哨點門診,築牢發熱診療服務網絡網底。

鄔驚雷說,遇到較大突發事件時,醫院無法快速實現功能轉換、場地展開、設備準備。“要考慮如何讓相當數量的普通病房符合傳染病的要求,能夠快速地轉換。”

上海也提出,繼續加強各類定點醫療機構建設(公衛臨牀中心、兒科醫院、肺科醫院、金山醫院等),在部分三級醫院試點開展感(傳)染科標準化建設,適時推廣。同時也要求醫療機構做好大規模救治的病房撤空機制,在新建基建項目時考慮相應功能。

對於醫療物資的儲備和管理,鄔驚雷表示,需要考慮儲備物資的類型、數量、儲備方式等,比如在完善物資儲備上,要建立常規防護物資和專業醫用物資儲備清單,分類儲備;在儲備方式上,實行實物儲備、合同儲備、生產能力儲備等。

目前,對照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的目標與任務,上海各區也在推出區域的公衛體系升級計劃:6月17日,長寧區召開公共衛生建設大會,就公共衛生體系機制升級建設公佈了63項工作任務清單和45個建設項目;6月18日,徐彙區公共衛生建設大會召開,公佈了徐匯版公共衛生體系升級 “總藍圖”,提出將以“1+1+4”系統建設爲牽引,構建“最硬核”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