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人間:講走心情感故事,分享人間百態

1

陶阿姨今年76歲了,有一兒一女,十年前老伴去世後,她便一直一個人過。

她是個厲害角色,年輕時沒少挑撥兒子和兒媳的關係。那時兒子結婚後和他們住在一起,農村的大瓦房,他們老兩口住兩間,兒子兒媳住兩間,喫飯不在一起喫。

饒是這樣,婆媳依然矛盾不斷。

大多是陶阿姨挑起的,也許是見小夫妻倆感情好,她心裏不痛快,於是總挑兒媳的錯處。

兒媳也有脾氣,剛開始是忍着,後來乾脆撕破臉吵起來。

實在住不到一起去了,兒子出錢在隔壁給他們老兩口蓋了兩間新房,分開住,這才消停。

也有鄰居勸陶阿姨,別這麼厲害,你現在不靠她,老了還能不靠兒媳婦?

陶阿姨非常不屑,她覺得自己有兒子女兒,靠兒女就行,外人哪靠得住。

那時的她怎麼也不會想到,年老之後,最靠得住的人不是兒女,而是兒媳。

陶阿姨的女兒遠嫁,一年能回來兩三次,每次住三五天就走了。

老伴在時,陶阿姨沒覺得有多不適應,女兒沒嫁人的時候也是在外工作常年不回家,她早習慣了。

只是老伴一走,她突然覺得整個世界都空了,一個人從早到晚住在幾間瓦房裏,偶爾出去串串門,剩下的時間要麼坐在村口發呆,要麼盯着電視發呆。

逢年過節,別人家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子孫女聚了一大桌子,只有她,默默在兒子家喫飯。

心裏實在不是滋味。

2

好在這幾年,婆媳關係緩和了不少,兒媳不記仇,從前的矛盾早忘了。看她一個老人孤零零怪可憐的,常寬慰她:你放心,有我們喫的,就不會餓着你,你以後不做飯跟着我們喫就是。

人老了,難免喜歡回憶往事。想起自己以前對兒媳的態度,再看看如今兒媳對她的態度,她只覺得臊得慌。

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兒媳一個人要照顧農田、孩子和她,着實辛苦。

這幾年陶阿姨身體越來越不好,三天兩頭小毛病不斷,兒女不在身邊,都是兒媳帶着她去醫院,在病牀邊守着她、伺候她。

前段時間陶阿姨生了一場大病,差點沒搶救回來,後來雖然慢慢好起來,但也在牀上躺了大半年。

她生病的這半年期間,女兒回來過兩趟,每次住兩天就匆匆走了,說家裏離不開人;兒子辭了工回來呆了一段時間,家裏本就不富裕,沒過多久又出門打工。

只有兒媳婦一直守在她身邊,伺候她喫喝拉撒,給她擦身子、剪頭髮、洗衣服。

看到兒媳婦這樣盡心盡力伺候她,有時碰到來看望她的鄰居,陶阿姨總忍不住哭,後悔自己以前不該那樣對兒媳。感嘆多虧了兒媳,不然自己哪能活這麼久。

陶阿姨這話是真心話,都說人與人之間是人心換人心,她年輕時對兒媳太狠,年老了卻得兒媳的照顧,是誰都會被感動。

3

其實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在中國的傳統思想裏,很多人都信養兒防老,若有一兒一女就更不得了了。

但實際上,養兒真的能防老嗎?

我以前說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要想過得舒坦,一是有錢,二是有個知心的老伴。

但農村的老年人,顯然很難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大多數人,辛苦了一輩子都攢不了幾個養老錢,只能靠兒女。

從這一點上來看,那些信奉“養兒防老”觀念的人是對的。

不過就現實情況來說,女兒嫁人有了自己的生活,要賺錢要養家要照顧孩子,又很難分出太多精力伺候父母,特別是那些遠嫁的。

而兒子呢,他是家裏的頂樑柱,要賺錢養家,更不可能長久地在老人身邊伺候。

但贍養父母是兒女的責任和義務,你不可能不管。

近幾年出現了一種新的養老方式,老人會輪流去兒女家養老。這種方式對於身體不錯、腿腳便利的老人還行,遇到臥牀不能動的,讓他輪流去兒女家,對他無疑是一種折磨。

再者,兒女們離得近還行,如若像故事裏的陶阿姨一樣,女兒遠嫁,隔着上千里路把她送過去,顯然不現實。

一般在老人的眼裏,嫁出去的女兒就是別人家的人了,住在別人家裏,總歸心裏有點彆扭,跟着兒子更常見。

那麼這個照顧老人的“擔子”就壓在了兒媳身上。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是完全不管,我雖然沒出力,但是出錢了。

說這話的人,一看就是沒有伺候過人的。

像陶阿姨生病臥牀那半年,她整個人使不上勁兒,要想上廁所得兒媳抱着。一個自己使不上勁兒的人,即使看着很瘦,抱起來也會很喫力。

都說久病牀前無孝子,一個跟她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能伺候她半年,根本不是錢能換來的。

陶阿姨人老了,躺在病牀上才明白,晚年最靠得住的,不是兒女,而是兒媳。

陶阿姨的故事告訴我們,婆媳一場是緣分,希望那些覺得養老不需要兒媳的人,年老後真的可以不靠兒媳。否則還是將心比心,對兒媳好一點,畢竟一家人相互扶持,日子才能過得更好。

-END-

今日話題:你身邊養老靠兒媳的人多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