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段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而言,延安精神是凝聚力量、鼓舞斗志、战胜困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我校作为革命文化渊远深厚的百年老校,始终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弘扬延安精神结合起来,立足学校实际,将延安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等工作中,让延安精神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心灵,有效的提升了学校育人质量和管理水平。

一、结合师生思想实际抓教育,让延安精神入脑入心

弘扬延安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因此,学校在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教学实践以及学科发展中,紧密结合师生思想实际,贯彻、传播、渗透、研究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入脑入心。

在思想教育中贯彻延安精神。我校在延安精神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革命文化渊远深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私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形成了质朴无华、踏实可靠的校风,融铸了“XXXX”的XX精神,提炼了“XXXX”的XX校训,同时还有一大批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功勋卓著的杰出校友。我校十分珍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校史教育和参观革命旧址、请老红军、老八路、老校友作报告作为对师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在特色党日活动的开展中,在“感恩、诚信、爱心”学生主题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创新基地”、“大学生励志成才服务基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基地” 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基地”建设中,在“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大格局的构建中贯穿延安精神。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更坚定,修身实践更自觉, 形成了人心思定,人心思上,人心思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文化建设中传播延安精神。大学文化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生、塑造学生最重要的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媒体建设、学生社团发展中有意识的传播延安精神,不仅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而且能使延安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渗入学生的思想。学校在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延安精神的挖掘和传播。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中国青年运动的领袖XX同志是我校的杰出校友,学校不仅先后举办了纪念XX诞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而且还成立了“XX班”和“XX党校”并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弘扬革命文化。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由我校校友、著名诗人张光年作词,1999年12月28日学校组织万名师生同声高唱这首曾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革命歌曲,激发师生爱国荣校的高尚情感。学校成立并积极扶持马列主义协会、圣兵爱心社等100多个学生社团,并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这些学生社团已成为学生学习、宣传、研究、实践延安精神的重要阵地。每年学校都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XX艺术节和XX科技文化节,在两节中有意识地传播延安精神。我校发起并坚持了二十多年的“一二·九”诗歌邀请赛成为我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并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延安精神。理论教育是使学生对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的必由之径,通过理论教育可以使学生对延安精神入脑入心,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我校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延安精神教育,让延安精神走进课堂。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了延安精神的主题内容,集中安排4个学时专门对学生进行延安精神理论教育,并由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研室编写相应的教辅资料。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辅助作用,在专题学习活动中渗透延安精神。学校组织学生骨干赴红安开展“重走大别山红色之旅”素质拓展活动,重温党的辉煌历史,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坚定建功立业的信心;组织学生聆听了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年丰做的《延安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核心精神》专题报告,组织学生举办形式多样的“延安精神主题班会”,学习理解感悟延安精神。

在学科发展中研究延安精神。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对于当前党的廉政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直接的现实效应,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校依托中共党史专业,成立了以学习、研究、宣传延安精神为宗旨的延安精神专门研究机构——学校延安精神研究会,该会由校党委书记马敏教授担任会长、校党委副书记谢守成教授担任副会长,已成为延安精神研究的园地,铸魂育人的阵地,高水平文科研究的基地,培育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梯队的高地,同时一批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延安精神与红安精神之比较研究”、“荆楚红色文化与延安精神”等主题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延安精神研究的稳步推进为延安精神教育的深入进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

二、结合学校改革实际抓机制,让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科学发展是新时期延安精神的内涵,高校改革需要这些精神,因此弘扬延安精神是现今高校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我校在第十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为实现目标,学校结合实际,以延安精神为指导,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了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了适应高水平大学需要的大学管理体系,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管理制度。

学校2003年深化校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院(系)务公开,开始教代会制度尤其是二级教代会制度改革,推进了学校校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进程;学校2004年优化管理流程,实施以教师和学生为导向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尽量减少师生与管理部门的接触点,让师生走出“程序迷宫”,避免来回奔波,获得快捷的服务,迅速解决问题。比如新生报到“一站式”服务,毕业生离校“一站式”服务,财务处预约报账等等;学校2006年实施了教师评聘制度改革,打破教授终身制,25名正、副教授,2名讲师,共27人“落聘”;29名包括正、副教授在内的高级职务教师被解聘,调整和优化了教师职称、学历、学缘结构,逐步建设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学校2010年改革学术委员会,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由23名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担任,成员包括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徐勇、文学院博导胡亚敏等学者。校长杨宗凯因分管此项工作,继续担任委员,其他校领导全部退出学术委员会。此举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适当剥离,保持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让教授拥有了对学术事务更大的发言权、控制权和决策权。学校2012年3月启动了《XX大学章程》制定工作,迈开了进一步完善我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之路。

三、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抓示范,让延安精神助推事业发展

无论是延安时期的张思德、白求恩等典型,还是解放后,焦裕禄、雷锋等典型,他们集中体现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延安精神,他们的引路示范作用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奋发上进。近些年来,我校结合各类岗位的工作实际,把培育树立业务工作典型与弘扬延安精神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延安精神的传人,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示范典型,形成了备受关注的“XX群星现象”。

将弘扬延安精神与干部队伍培训相结合,发挥干部带头搞好管理服务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两访两创活动,组织干部参加三万活动,举办“院士讲座”、外语培训、邀请校内外专家定期就热点问题做专场辅导报告、海外考察研讨等形式提高了干部的管理水平,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涌现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第一人”徐勇,“铁人”院长杨光富等一批秉公用权、廉政勤政、敢于创新的干部群体。

将弘扬延安精神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发挥教师带头搞好教书育人的示范作用。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召开师德师风报告会和座谈会,进行师德宣传教育等形式促进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方式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师德素质,涌现了“轮椅教授”刘盛佳,著名物理学家刘连寿教授,泥腿子教授牟成文等一批爱岗敬业,淡泊明志,奉献教育的教师群体。

将弘扬延安精神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发挥学生带头创先进的示范作用。通过实施“博雅计划”,“未来教育家计划”, 建立基地班交叉班,推行素质学分,建设“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涌现了中国十佳大学生黄郑、“爱因斯坦奖”获得者刘绘、洋雷锋阿达姆等一批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学生群体。

延安精神永远是我们办学育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们克故制胜的法宝。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成绩属于过去,我校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引导师生形成一致的信念追求,积极投身于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事业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