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易”系统全新上线,推广“一表申请”“一网通办”,“徽采商城”交易额8.83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市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规则,积极探索“智慧交易”,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云上走”,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合肥经济强势复苏。

构建完善交易制度体系

制度先行,让公共资源交易在阳光下运行。今年,《合肥市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评标办法实施导则(试行)》(以下简称“新《导则》”)正式出台,将原有评标办法优化成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和综合评估法两大类5种评标办法,其中,特大型工程或技术复杂项目可采用综合评估法。据市公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使用新《导则》减少政府投资2084万元,异议投诉也有所减少,达到了鼓励竞争、合理低价、节约资金、公平公正的预期效果。

优化评标评审办法,只是合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促进交易依法有序、科学高效开展的一个侧面。目前,我市已构建以新修订的《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为核心、配套《条例》实施细则及30项制度的交易制度体系。在制定工程建设、政府采购负面清单,列出禁止性条款的同时,上半年,我市还持续推动林权、农村集体产权、排污权、用能权等,以及特许经营权纳入平台进行交易。

公共资源交易“云上走”成新常态

今年1月1日,合肥市正式使用“智慧交易”系统,此举开创全国先河。该系统已实现对评标过程中每位专家及投标人发言语音实时转写成文字,进行要素抽取、语义分析、辅助生成评标报告。同时,结合自定义审查规则,自动对一些异常发言内容给出预警,分析评标现场可能不当的言行,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和水平。目前,“智慧交易”系统已覆盖40%交易项目,评标准确率达80%,节约评审时间达30%,成为推进项目建设、有序复工复产的硬核“利器”,为公共资源交易按下“加速键”。

“一表申请”“一网通办”,积极推行交易服务网上办理。疫情期间,合肥对涉及保障城市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急需等重大、紧急项目,实行项目受理“一表制”,实现“场地等项目”。同时,通过电子化方式,实现企业信息注册、项目进场登记、场地预约、招标信息发布、投标文件上传、开评标、保证金收退、合同备案等全流程“线上”办理,让交易“不见面”“云上走”成新常态。业内人士评价,此举不仅降低交易成本,也有效隔断各方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人情标”、“感情标”,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提升营商环境。据了解,随着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我市实现所有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在线投标、开标和评标,全程网招率达95%。

信用联动净化交易市场环境

“我们与市城乡建设局开展施工总承包、勘察设计企业信用联合惩戒,并将结果运用到招投标中。”市公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两部门已开展信用联动,将招投标活动中的信用评价列入施工总承包企业评价指标之一,对涉嫌串通投标、借用资质投标、转包等违法行为移送市扫黑办处理。与此同时,“智慧监管”同步推进,市公管局还与市公安局联动,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最大限度挖掘招投标大数据“富矿”,助力案件侦办。

我市以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为抓手,健全完善标后履约监管机制,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持续开展专项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项目实施主体责任。上半年,市公管局对涉及学校、公园、医院、道路、回迁安置房、人才公寓、中科院量子院、旧城改造等34个项目开展标后履约专项检查。此外,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查处并公开违法违规行为,上半年共处理投诉举报等案件155件,处理违法违规企业48家,行政处罚企业7家,罚款金额244.26万元。

(来源:合肥日报)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