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後來的我們》:讀懂了小曉見清的愛情 後來的遺憾或許另有原因

榮獲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金雞獎等5項提名,由一代歌壇和影視圈的“才女”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當時一經上映便在電影院引起了13.6億的票房,成爲中國電影史上的“五一”票房冠軍。然而,這部被這麼賦予厚望的《後來的我們》又有多少人帶着遺憾看完的呢?

在影片故事的最後林見清成功了,可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方小曉已經迴歸人海里了。看完影片的人說見清的成功是悲劇的,縱觀整部劇的愛情,採用了兩條時間線,過去的回憶的十分美好,甚至可以說到了令人羨慕的境地。然而,十年後的情感爆發,對比也很是強烈。年少的林見清有雖然沉默寡言卻疼愛自己的父親和一直深愛着自己的方小曉。

成年的林見清已經結婚生子,有了相對幸福美滿的家庭,而方小曉依舊是孑然一身,四處漂泊。整個故事沒有多麼轟轟烈烈的愛情,就是一場簡單的錯過。在最好的時間遇到一個對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錯過是常態,很多時候,錯過了,才懂得,才成長。

兩個人從年少的歡喜,到最後的錯過。兩個人在年少時期的想法不一樣,因爲窮,兩個人的生活壓力很大,生活處處受到限制。在彼此都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或許是來源於方小曉要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也或許是來源於林見清對自己的失望,他開始了自暴自棄,每天都是用遊戲來面對自己的生活,逼着方小曉離開了自己。但是,或許買房子這件事情在方小曉眼裏遠遠沒有兩個人在一起更重要。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的話,如果林見清的事業變好了,慢慢的也逐漸取得了自己的成績。他們兩個人之間還會有這種遺憾嗎?兩個人在人生選擇道路上走向了兩個不同的角度,而且世界上也沒有那麼多如果。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就是“我還愛你,但是我卻不再喜歡你了”。喜歡和相處是兩回事,三觀不一致並不一定會影響彼此產生好感,而如果真的選擇在一起的話,最好選擇三觀切合的。

從頭到尾,方小曉和林見清只會越走越遠,在電影的結尾,方小曉從頭到尾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算有些許改變,也從未迷失掉自己,選擇了去屬於自己回憶的小鎮生活;而林見清一直在迷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和以爲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從頭到尾都是在選擇了在別人眼中光鮮亮麗的生活,

因爲一個人,學會了成長。正如電影裏的那個遊戲的設計,伊恩找不到凱麗了,世界便沒了顏色,三觀不合的人最終是走不回原來的路口。他們倆之間的相遇也並不是兩條平行線間的突然碰撞,而是兩條相交線之間的漸行漸遠了。兩個人的選擇角度,兩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也發生了改變。就好像一條路的兩個岔路口,一個人選擇繼續做自己,而另一個人選擇做出了改變,兩個人的步調和方向也就變得不再一樣。

有時候不快樂的本身並不是因爲自己做的事情,而是因爲有一個三觀不合的人讓人根本沒有把這件事情繼續進行下去的慾望和想法。就這樣,很多快樂就會變得不再快樂了,而兩個人在一起的目的本身就是爲了兩個人可以感到舒服。我們常說三觀一致真的很重要,生活本來就很難了,兩個人如果合適的話,每一個細節都是溫柔。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當自己拍了去海灘美美的照片,發了朋友圈,而三觀不一致的就會覺得這是在顯擺之類的。別試圖去改變一個跟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人。因爲那個樣子不僅太累,還不值得。

人的一生中平均會遇到89萬人,跟自己三觀一致的更寥寥無幾。我們更必要爲別人去改變什麼,因爲自己想的,便是自己想要的。正如林見清和方小曉的錯過,沒有必要感傷遺憾,而是感謝彼此曾經一起結伴同行過。人生短暫,真正的感情就是你懂我的欲言又止,你懂我的猶豫不決。爲了三觀不合的人,不必浪費自己的精力。畢竟人生這麼短,要把自己的喜歡和愛留給那個真正懂得自己的人。世界這麼大,人潮擁擠,希望你也可以早點遇到三觀相似,互相欣賞,互相理解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