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預計,今年我國汽車市場將下滑10%,悲觀預計下滑幅度有可能達到20%。

文丨左茂軒

7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發佈月度汽車產銷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實現232.5萬輛和219.4萬輛,同比增長22.5%和11.6%,創下6月單月銷量歷史最好水平。

“6月份銷量創下歷史新高,一方面是5、6月份出現明顯的恢復性增長;另一方面,國內加大基礎建設的投資,帶動貨車大幅增長。”7月10日,中汽協副祕書長陳士華表示。

得益於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各地方政府推出購置補貼、汽車下鄉、限購城市放寬指標等促消費政策,二季度汽車產銷累計降幅繼續收窄。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銷量分別爲1011.2萬輛和1025.7萬輛,同比下降16.8%和16.9%。

不過,下半年車市仍將面臨較大的壓力,月銷量同比正增長的態勢恐難延續。“二季度車市回升,是由於1-3月被抑制的消費能力逐步釋放。三季度走勢大概會與去年同期持平。而去年四季度基數較高,今年同期則可能小幅負增長。”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接受智庫君採訪時表示。

綜合測算之下,中汽協樂觀預計,今年我國汽車市場將下滑10%,悲觀預計下滑幅度有可能達到20%。

車市結構性調整

車市的整體規模下滑,加劇了車企之間的競爭。

具體來看,價格更高的SUV車型市場回暖更明顯,轎車市場則仍然下滑。6月,SUV車型的銷量達到了82.2萬輛,同比增長10.5%。轎車銷售82萬輛,同比下滑4.9%。一升一降之下,SUV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轎車。今年上半年,SUV和轎車的累計銷量分別爲367.7萬輛和367.6萬輛,分別下滑14.9%和26%。

中國車市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呈現出消費升級與低端購買力不足並存的特點。一方面,以奔馳、寶馬、奧迪、雷克薩斯爲代表的高端車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價格在8萬以下的車型的銷量下滑明顯,這也導致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不斷下滑。

今年6月,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爲59萬輛,同比下降11.6%,市場份額僅爲33.5%,創下2009年有記錄以來的單月份額最低成績。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爲285.4萬輛,同比下降29%。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下降3.4個百分點,至36.3%。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的同時,日系、德系車企的市場份額則持續走高,市場表現優於行業平均水平。根據各家車企官方公佈的數據,上半年,豐田在中國市場銷量爲75.3萬輛,僅下滑2.2%;寶馬集團銷售32.9萬輛,同比下滑6%;奔馳在華累計交付新車34.6萬輛,同比去年增長0.4%。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下滑,很可能是由於二季度市場的恢復,主要來自一季度消費被抑制的羣體。這個羣體可能有比較好的消費能力,他們更多會選合資品牌車。而上半年低收入人羣的經濟能力受到的影響更大,這恰恰是自主品牌的客戶羣體。”許海東對智庫君表示。

不過,許海東認爲,隨着中國整體經濟形勢向好,購買自主品牌客戶被抑制的需求將得到釋放,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應該會止跌甚至會略有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汽車市場消費升級的趨勢十分明顯。全國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豪華車零售同比增長27%,市場份額創下14.9%的歷史新高。新車消費均價逐年走高的傾向十分明顯,高端25萬元以上車型銷量份額持續增長。8萬元以下市場不斷下滑,佔乘用車市場的比例從2017年的28%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6%。

事實上,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下降的背後,並不是自主品牌競爭力下降,更重要的因素在於消費能力的變化。低端車市場的下滑,不僅給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吉利、長城等車企帶來衝擊,斯柯達、雪佛蘭、起亞等以銷售廉價車爲主的合資車企,同樣面臨着巨大挑戰。

造成市場分化的原因,除了消費的升級之外,還有供給端價格體系的調整。今年一季度,車企通過降價促銷等活動,激化了市場的“價格戰”。從豪華車、合資車、自主品牌向下傳導的價格調整,帶來了“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自主品牌的利潤本就較低,降價空間最小,從而在與合資車企的較量中落入下風。這也導致了衆泰、力帆、海馬等邊緣自主品牌,在產品、技術、設計均處於市場劣勢,又喪失了僅有的價格吸引力,幾乎被市場淘汰。

新能源汽車低谷震盪

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於低谷。今年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2萬輛和10.4萬輛,同比下降25.80%和33.1%。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爲39.7萬輛和39.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6.5%和37.4%。

儘管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已經出臺,今年補貼力度平穩過渡且補貼政策延長兩年,但退坡的影響還在延續,二季度新能源汽車沒有出現明顯好轉。

“今年新能源汽車下滑明顯,主要還是因爲去年補貼下滑的力度大,導致廠家的邊際效應爲負,也就是說處於一種虧損的狀態。今年新的補貼政策之下,廠家可能也是處於一種邊際虧損的狀態。所以,廠家要在戰略上進行相應的調整。”許海東對智庫君表示。

他認爲,由於去年下半年的跌幅很大市場基數低,三、四季度新能源汽車市場可能會出現小幅增長。再加上國產特斯拉的帶動,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模大約會在100-110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網約車等營運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出現明顯的下滑。但由於特斯拉的帶動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中國品牌的新能源車型推向市場,私人電動車的市場規模則略有增長。這也印證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範圍更廣,另外消費者也對新能源汽車逐漸認可。

和燃油車市場一樣,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在經歷着消費羣體的結構性調整。特斯拉、蔚來、理想等中高端市場的規模持續擴大,但以“佔號”或代步爲主要目的的低端市場在收縮。

今年上半年,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產量4.98萬輛,是純電動汽車市場最暢銷的車型。特斯拉的國產,給中國新能源汽車普及帶來了好處,同時,也給本土新能源車企帶來了市場競爭壓力。收藏

綜合測算之下,中汽協樂觀預計,今年我國汽車市場將下滑10%,悲觀預計下滑幅度有可能達到20%。

車市結構性調整

車市的整體規模下滑,加劇了車企之間的競爭。

具體來看,價格更高的SUV車型市場回暖更明顯,轎車市場則仍然下滑。6月,SUV車型的銷量達到了82.2萬輛,同比增長10.5%。轎車銷售82萬輛,同比下滑4.9%。一升一降之下,SUV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轎車。今年上半年,SUV和轎車的累計銷量分別爲367.7萬輛和367.6萬輛,分別下滑14.9%和26%。

中國車市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呈現出消費升級與低端購買力不足並存的特點。一方面,以奔馳、寶馬、奧迪、雷克薩斯爲代表的高端車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價格在8萬以下的車型的銷量下滑明顯,這也導致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不斷下滑。

今年6月,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爲59萬輛,同比下降11.6%,市場份額僅爲33.5%,創下2009年有記錄以來的單月份額最低成績。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爲285.4萬輛,同比下降29%。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下降3.4個百分點,至36.3%。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的同時,日系、德系車企的市場份額則持續走高,市場表現優於行業平均水平。根據各家車企官方公佈的數據,上半年,豐田在中國市場銷量爲75.3萬輛,僅下滑2.2%;寶馬集團銷售32.9萬輛,同比下滑6%;奔馳在華累計交付新車34.6萬輛,同比去年增長0.4%。

“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下滑,很可能是由於二季度市場的恢復,主要來自一季度消費被抑制的羣體。這個羣體可能有比較好的消費能力,他們更多會選合資品牌車。而上半年低收入人羣的經濟能力受到的影響更大,這恰恰是自主品牌的客戶羣體。”許海東對智庫君表示。

不過,許海東認爲,隨着中國整體經濟形勢向好,購買自主品牌客戶被抑制的需求將得到釋放,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應該會止跌甚至會略有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汽車市場消費升級的趨勢十分明顯。全國乘聯會數據顯示,6月,豪華車零售同比增長27%,市場份額創下14.9%的歷史新高。新車消費均價逐年走高的傾向十分明顯,高端25萬元以上車型銷量份額持續增長。8萬元以下市場不斷下滑,佔乘用車市場的比例從2017年的28%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6%。

事實上,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下降的背後,並不是自主品牌競爭力下降,更重要的因素在於消費能力的變化。低端車市場的下滑,不僅給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吉利、長城等車企帶來衝擊,斯柯達、雪佛蘭、起亞等以銷售廉價車爲主的合資車企,同樣面臨着巨大挑戰。

造成市場分化的原因,除了消費的升級之外,還有供給端價格體系的調整。今年一季度,車企通過降價促銷等活動,激化了市場的“價格戰”。從豪華車、合資車、自主品牌向下傳導的價格調整,帶來了“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自主品牌的利潤本就較低,降價空間最小,從而在與合資車企的較量中落入下風。這也導致了衆泰、力帆、海馬等邊緣自主品牌,在產品、技術、設計均處於市場劣勢,又喪失了僅有的價格吸引力,幾乎被市場淘汰。

新能源汽車低谷震盪

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於低谷。今年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2萬輛和10.4萬輛,同比下降25.80%和33.1%。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爲39.7萬輛和39.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6.5%和37.4%。

儘管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已經出臺,今年補貼力度平穩過渡且補貼政策延長兩年,但退坡的影響還在延續,二季度新能源汽車沒有出現明顯好轉。

“今年新能源汽車下滑明顯,主要還是因爲去年補貼下滑的力度大,導致廠家的邊際效應爲負,也就是說處於一種虧損的狀態。今年新的補貼政策之下,廠家可能也是處於一種邊際虧損的狀態。所以,廠家要在戰略上進行相應的調整。”許海東對智庫君表示。

他認爲,由於去年下半年的跌幅很大市場基數低,三、四季度新能源汽車市場可能會出現小幅增長。再加上國產特斯拉的帶動,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規模大約會在100-110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網約車等營運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出現明顯的下滑。但由於特斯拉的帶動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中國品牌的新能源車型推向市場,私人電動車的市場規模則略有增長。這也印證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範圍更廣,另外消費者也對新能源汽車逐漸認可。

和燃油車市場一樣,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在經歷着消費羣體的結構性調整。特斯拉、蔚來、理想等中高端市場的規模持續擴大,但以“佔號”或代步爲主要目的的低端市場在收縮。

今年上半年,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產量4.98萬輛,是純電動汽車市場最暢銷的車型。特斯拉的國產,給中國新能源汽車普及帶來了好處,同時,也給本土新能源車企帶來了市場競爭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