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的名頭沒有項羽、劉邦、韓信、張良、蕭何他們大,那是因爲他離開了項羽,項羽後來又兵敗自殺了。但實際上他的才能,把劉邦那邊所有的謀士加一塊也不如他。只不過項羽非可輔助之明君,范增離開了。他離開之後,項羽就開始走下坡路。如果讓范增和項羽同時參加高考,你猜他倆能得多少分?如果項羽只能考0分的話,那麼范增能考120分。爲什麼這麼說呢?看看他們的歷史就知道了。

范增原來是跟着項梁的,要是項羽他壓根就不會跟。是他主張的讓項梁立楚王的孫子爲王。所以幫項梁就是幫楚國復國。這在道義上是能站得住的,作爲楚國故人,這都沒有問題。後來項梁死了,他順着跟項羽也沒有問題,何況項羽還尊他一聲亞父,都認乾爸了,還是都爲楚王效力,這也沒問題。這時項羽對他言聽進從,一直到項羽做了西楚霸王,做了天下了,項羽要殺義帝懷王,這問題纔出現的。

但是這之前也不是一點問題沒有,最大的問題就是那個著名的鴻門宴,范增讓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這證明範增觀人洞若觀火,看劉邦,看以後的事看得很準。這次如果項羽聽他的,就不會有後來的楚漢戰爭等等了。這個問題是個大事,但對范增心理造成的影響並不嚴重。頂多認爲這小子傻,遇事不明,錯失良機。但接下來項羽把懷王給殺了,這就問題大了。這對他與項羽感情造成的影響是顛覆性的。

但人死不能復生,范增已經涉入太深,還是保他吧,一人不事二主,緊跟一個總比朝三暮四強吧。就包括後來項羽一系列的分封,然後捨棄關中回楚地稱王,范增能勸之則勸之,勸不動則彌補之。總起來說有他在,項羽惹來的麻煩都能一一化解,君臣還算和諧。但嫌隙已經出現,范增是咬着牙強忍着彌補項羽的過失,不幫他幫誰?難道還能幫劉邦?項羽這邊嫌棄他太嘮叨,事多,也知道範增是爲自己好,就是有點煩。

放過劉邦,殺了楚王,這是項羽犯的2個最低級的錯誤,他以後所有的麻煩都是在爲這2個錯誤埋單。這就說他第三個低級錯誤了,就是與范增有嫌隙,最後在敵對方的操作下逼走了范增。要知道範增是他最主要的謀士,他以前之所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除了自己的勇猛善戰之外,有很大的功勞是范增的策劃與彌補他的不足。范增的謀略完全或大部分化解了敵對陣營的算計。要不劉邦、陳平也不會設計他。

可以說軍事上的彌補過失與策劃項羽基本上還是聽的,畢竟項羽也是軍事上的天才。但別的方面就不行了。對於政治、戰略、謀略這些東西項羽可能不是不屑用之,就是根本不懂。劉邦該殺不殺,婦人之仁。楚王不該殺的殺了,這叫匹夫之勇。楚王是一面旗幟,就是砍旗也得等江山穩定了再砍。原來是多好的招牌,大家都是在楚王領導下的,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但旗幟很重要。

但你既然把天下共主殺了,要麼立威,自己力量要絕對能鎮得住,要麼立德,要大家都心悅誠服。這兩樣他都不行,就急匆匆地捨棄關中易守難攻之地,回楚地當他的西楚霸王去了,那會做穩當?我估計他沒過過一天安穩日子。就這樣如果范增不走,他打到最後有可能與劉邦平分天下,那也沒啥不好。范增走了,證明了他的必敗結果。范增沒走之前都是楚軍吊着漢軍打,要不是陳平使了反間計劉邦在滎陽就被活捉了。

其實范增看人還是挺準的,只不過他這個歲數了君子不事二主,要說恨他只恨自己離開得太晚了。劉邦該殺的不殺,范增就看出來這小子不足與謀,再到他殺義帝,范增感覺到不值得與謀。但再怎麼地也是乾爸乾兒子一場,還是能保他保他吧,直到陳平用平平常常的反間計就把他倆關係搞破裂,范增感覺到不走不行了,不走說不定哪天腦袋都得扔給他,何必呢?圖啥?爲了保他還得把命搭進去

我認爲項羽除了軍事,別的都不行。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而范增是秦末最出色的謀士。論說這倆人應該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那得職務翻過來,范增做統帥,項羽做將軍。或者楚王不死,能鎮得住項羽。有人說項羽那樣,他還保他,那還不是識人不準?他剛開始哪保的項羽,保的項梁。項梁不死那可沒啥說的,什麼劉邦啦、項羽啦都得老老實實聽話。

對於范增、項羽,我是這麼認爲的,范增是秦末最出色的謀士,項羽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如果參加高考,項羽政治上也就是個0分,范增120分都多。大家怎麼認爲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或點贊關注,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