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虽然已经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大部分家庭还是只有一个“掌中宝”。家长都全力以赴的培养孩子,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有所成就。

其实观察周边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很容易看出他们大多都是思维活跃,活学活用。这其实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但是很多家长都以为这些孩子是天生的“聪明”,其实智商只是占据很小一部分而已。孩子之所以头脑灵活,是因为头脑灵活的孩子具备“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指的是一种思辨能力。让孩子能够从本质上认清事物。

有科学思维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就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了。而是可以主动去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种孩子即便没有成为“学霸”,在学习的时候也比没有科学思维的孩子要更加轻松一些。

2017年,科学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加入了小学中。在2019年11月,教育部又提出2023年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依据。由此观之,科学在我国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

其实,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了。中国也只是这几年才开始逐渐重视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呢?

3-12岁是孩子的科学思维敏感期,在这段时间,家长可以尽早对孩子的科学思维进行开发

3岁的孩子好奇心开始逐渐萌芽,会有很多很多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天呢?”、“为什么小鸟可以在天上飞呢?”、“为什么冰箱里面拿出来的东西是凉的呢?”其实这就是孩子“科学思维”在逐渐形成。

家长在这个阶段要耐心地引导孩子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带孩子看一些有理有据的科普绘本。孩子不仅能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能形成科学思维的。这样的话,孩子上学以后,就不会机械地把学习当成任务,而是将学习看作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自己去探索。

我在我家大宝3岁左右的时候为他准备了很多科普类书籍。其中有一套《第一次遇见科学》是女儿翻看次数最多、阅读时间最长、学习到的知识最广的一套科普书籍。

第一次拿到这套书的时候,看到上面的出版信息我就非常踏实,这套书是由少儿社“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中心美国国家地理学习公司版权合作联合打造的。

要知道少儿社“十万个为什么”出版中心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过《十万个为什么》,50年来出版的读物累计发行量超过1亿册,是影响过中国几代青少年的出版机构,他们的在传播和普及科学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套书的印刷和纸张都非常环保。每一册针对主题都有详细的解读,在大宝阅读之前我常常会先读一下这部分,作为家长,我会对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探究方式的了解,在最后还会提供一个评估表,和孩子一起评估一下学习的效果如何。

这套书的图片非常高清自然,大宝常常会在观察中发现很多的小细节,每一次通过观察获得的知识他都会兴奋很长时间。

而且这套书涵盖了4大科学领域:生命、社会、物质和地球,含有96个科学主题,可以说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了。大宝现在每次遇到问题,都会先拿出《第一次遇见科学》来翻一翻。

不仅如此,这套书还提供了线上的指导,简单易操作,孩子会更加感兴趣!哪怕看不懂也没关系,线上教学帮您忙!

这套书也许会有些“小贵”,但是孩子平时买的玩具都很少有100元以下的,用同样买玩具的钱,为孩子买一套如此值得的科普读物,我觉得这真的是“物超所值”

这套书一共12册,其实算下来一本都不到30块钱,但是孩子能获得的知识和科学思维却是无价的!

如果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了,可以给孩子挑选这套《脑力修炼手册》。同样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出品的,不是科普知识,而是对思维锻炼更有效果的脑力谜题。

这本书由史蒂芬妮·华伦·德利马和詹妮弗·斯万森一起打造的。

史蒂芬妮·华伦·德利马毕业于纽约大学,专修科学、健康和环境报告专业。她的作品多次出现在《大众科学》《大众机械学》《美国儿童版国家地理》和《超科学》等杂志上。

詹妮弗·斯万森的“万物工作原理”(How Things Work)系列则入选2012年Booklist网站青少年非虚构类图书前十名,因为的文字一直都是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所以赢得了众多儿童读者的喜爱。

《脑力修炼手册》中,作者依旧延续了她一贯的幽默风趣的丰富,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互动性很强。

在这套书中的题目类型非常多样而且很新颖,例如代码解读、迷宫、错觉游戏、填字游戏、图案、脑筋急转弯、找不同等等。

除此之外,《脑力修炼手册》也会有一些更深奥的科学知识,让孩子通过这套书可以了解大脑的构造和工作机制,听神经系统学家介绍*科学进展,甚至还有一些实验和小技巧,来向孩子展现大脑如何创造现实幻觉。

#育儿有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