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產生過無數次的人口大遷徙,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有: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晉室南遷),中原地區人們爲躲避戰火相繼南遷至長江流域;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原再遇塗炭,河南、河北等地的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巴蜀;到北宋靖康年間,金兵的大舉南侵直接導致了天子蒙塵,中原居民迫於戰亂再次大規模南遷。可以說引起我國人口大遷徙的原因多是戰亂,每當我國北方地區發生一次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外遷。

公元17世紀初,由於我國地處西域的準噶爾部重燃戰火,四處擴張,意欲兼併古老的蒙古土爾扈特部族。而迫於被壓迫的土爾扈特人只得離開新疆塔爾巴哈臺故土,越過哈薩克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了當時尚未被沙皇俄國佔領的伏爾加河下游、裏海之濱。在這片人煙稀少的草原上,他們重建家園,勞動生息,直到近代他們在歐洲建立了唯一的黃種人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隸屬於俄羅斯聯邦)。

話說如今人們對於土爾扈特人知之甚少,其實土爾扈特是我國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早期的部落大部分生活在我國新疆地區。在我國元朝滅亡以後,元朝殘餘勢力就退至長城以北,由於江河日下的緣故蒙古諸部也開始走向分裂,到明末清初時衛拉特蒙古(漠西蒙古)便分爲四個大部落,分別是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部。後來,準噶爾部逐漸強盛,面對準噶爾部不斷侵襲和打壓,土爾扈特部寡不敵衆,無法抵抗,只得被迫尋找新的落腳之處。

公元1616年,爲了躲避準噶爾部的威脅,蒙古厄魯特部四衛拉特之一的土爾扈特人在其首領和鄂爾勒克帶領下,越過吉爾吉斯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來到荒無人跡的伏爾加河流域重建家園。隨後土爾扈特人便把原來一片荒漠的伏爾加河下游兩岸變成了豐美的牧場,並且征服了花剌子模汗國部分領地,又同當時的俄人講和,和平相處。就這樣,遠離戰爭土爾扈特人終於找到了安靜和平之地,而這一客居,鄉戀幽怨,竟然就歷時百餘年。

雖然土爾扈特部遷移到伏爾加河流域,但他們始終懷念故土,思念祖國,從來沒有忘記和祖國的聯繫。這一點在隨後繼任的阿玉奇汗王時期表現得尤爲突出,作爲土爾扈特部遷居伏爾加河下游後的第三代傑出首領,阿玉奇汗在位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政局穩定,期間多次與漠西蒙古各部互通音訊,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傳統,並多次遣使向東方清政府進貢,還常派人進藏熬茶禮佛,與故土的認同感百年不改。

可美好時光轉瞬即逝,勤勞勇敢的土爾扈特人剛站穩腳跟,便遇上更大的勁敵——正往東南擴張的沙俄。正如對付所有鄰居的時候一樣,爲使土爾扈特人臣服於自己的統治,沙俄用盡了各種辦法,軟硬兼施,以此干涉土爾扈特汗國內政,削弱土爾扈特汗的權力,將其變成自己的臣屬。然而,面對沙俄的步步緊逼,阿玉奇汗對沙俄的這些罪惡行徑也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在其統治的半個世紀裏,阿玉奇汗始終堅持不畏沙俄強暴、不受沙俄控制、不做沙皇臣民的獨立自主原則,從而保持了土爾扈特部在遠離祖國、力單勢孤的情況下,始終未被強大的沙俄所吞併。反之,當巴什基爾人和韃靼人向沙俄發動進攻時,阿玉奇汗則派出自己的部屬參加戰鬥,和他們一起攻打沙俄的城堡。

公元1712年,康熙帝爲了解決準噶爾部叛亂,曾專門派遣大臣圖理琛、殷札納爲首使團前往伏爾加河,慰問遠離祖國的土爾扈特部,希望與土爾扈特部結盟,共同對付準噶爾部。雖然因種種原因阿玉奇拒絕了結盟請求,但是面對遠道而來的祖國親人,阿玉奇汗深情地向使者傾訴了對祖國的思念之情,說道:“滿洲、蒙古大率相類”,而“俄羅斯乃衣冠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當使團告別時,阿玉奇又留戀地對圖理琛等人說“俄羅斯與我衣冠俱不同,我終歸中國矣”,然後垂淚而別。

當時,清朝與土爾扈特部密切接觸無疑對沙俄妄圖侵吞土爾扈特部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正因此,此後沙皇俄國對阿玉奇汗派遣出使清朝的使團進行了千方百計地進行阻撓。進入18世紀中後世紀,強大起來的沙俄政權逐步加強對邊疆民族的統治,土爾扈特汗國便逐漸成爲了沙俄的附庸,不僅沙俄與其他國家打仗時要出人出力,沙俄對其的控制和盤剝也越來越嚴重,後來沙俄葉卡捷琳娜女皇還試圖強迫土爾扈特人衣食禮儀俄化,改信俄國人的東正教。

當時,這種凌駕於一個民族的恥辱已經到了不堪忍受的尖峯,土爾扈特的寶貴尊嚴幾乎被損害殆盡。尤其是在渥巴錫(阿玉奇汗曾孫)繼承汗位時,沙俄更是肆無忌憚地想方設法架空渥巴錫,意圖徹底將土爾扈特人變成他們的奴隸。據《卡爾梅克族在俄國境內時期的歷史概況》記載:“自古以來,土爾扈特人沒有像今天這樣負擔過如此沉重的捐稅,所有的人爲此感到動盪不安,這就是爲什麼不願再受俄國的統治,而希望看到自己的遵守共同法規的同胞和自己原來的故鄉!”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歷時七十餘年,歷經三代帝王,清廷終於平定了準噶爾部,西域地區的邊患遂宣告結束。清廷平定準噶爾部的勝利的消息,傳到了中亞、西亞和東歐等地,土爾扈特部的首領渥巴錫就產生了迴歸清朝的想法。最終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年輕勇敢的首領渥巴錫決心率領全民族人民起義抗俄,迴歸祖國。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近4年的準備下,決議渡過結冰的伏爾加河,踏上東歸的征程。但是呢,沙皇俄國一直視土爾扈特部爲自己的臣屬,不願其東歸,渥巴錫東歸的計劃被沙皇俄國察覺了,土爾扈特人不得不提前開拔,由於計劃提前,伏爾加河尚未結冰,於是生活在伏爾加河西岸的一萬多部衆,無法東歸,不得不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後來被歐洲人稱之爲卡爾梅克人(俄語“留下來的人”之意)。

就這樣,渥巴錫率領東岸約17萬人踏上了艱難險阻的東歸旅途,但當時俄羅斯女皇並不甘心,聞訊後立即派兵數萬進行追擊和阻截……渥巴錫和他的族人們歷盡艱險,跋涉萬里,喋血苦戰,歷九死而不悔,出發時的17萬族人,到達伊犁者竟不足四萬。當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後,很是感動讚揚,當即就命令伊勒圖和烏什參贊大臣舒赫德負責接待並安置,發放衣服和食物,撥給牧場和耕地。隨後又撥庫銀20萬兩,購買牲畜、米麪、布匹、棉花等生活必需品,發放給土爾扈特部衆。

公元1771年9月,渥巴錫在承德避暑山莊受到熱烈歡迎,乾隆帝認爲土爾扈特部主動迴歸中國“誠心歸順,甚屬可嘉”,爲表彰渥巴錫迴歸祖國的壯舉,清廷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衆記》兩塊石碑,這兩塊石碑至今仍聳立在承德城外的普陀宗乘廟內。此外,乾隆還親自賦詩一首:“土爾扈特部,昔汗阿玉奇,終焉懷故土,遂爾棄殊倫。弗受將爲盜,俾安皆我民,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而最後留在伏爾加河流域的1萬多土爾扈特人,就是今天歐洲人稱之爲的卡爾梅克人,也是歐洲唯一的黃種人共和國。現在居住在俄羅斯境內的卡爾梅克人,大約有15萬之多,大部分居住在卡爾梅克共和國,在卡爾梅克共和國國旗依然有準噶爾4部落聯盟的古老標誌。

最後我們要說,時至今日卡爾梅克人的外貌特徵、語言以及風俗習慣,與今天我國的蒙古族並無多大區別,他們依然信仰藏傳佛教、穿着蒙古族傳統服飾。只是如今卡爾梅克人世代居住在歐洲!但是,他們並沒有忘記土爾扈特部的歷史,知道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人迴歸中國的壯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