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盈瑩在《浪姐》首期拿下第一後,便備受矚目,有人對這個“狼性女孩”稱讚有加,也有人因她的用力過猛倍感不適,這種差異背後的邏輯與規律,彰顯了人性的底色。

藍盈瑩被人熟知,是在《甄嬛傳》裏飾演浣碧一角,作爲罪臣之女,理應少些事端,低調行事,可她不甘做小伏低,覬覦着長姐的一切,先是動用小心思,妄圖成爲嬪妃,和外人聯手陷害甄嬛,被原諒後沒有安分守己,又愛上了果郡王允禮,還在宮宴之上,故意引出香囊小像的事情,藉此嫁給果郡王,爲達目的,多次將他人陷於險境,擺不正自己的位置,缺少大局觀。

如今熒幕之上的藍盈瑩,像極了浣碧本碧,那種“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悲情與不甘,成就了角色,也成就了她自己。她精準地抓住每一個機位,與觀衆產生強烈的對視感,接受採訪時說的一番話,句句透露出慾望和野心,詮釋了“幹一行像一行”的信條,可即便如此,入行8年,依然沒能取得出色的成績。

藍盈瑩爲自己列出日程計劃,演戲、旅行、讀書、健身樣樣不落,定期覆盤每一項任務的完成度,她的努力程度讓人望塵莫及,卻沒有辦法產生共情。她要求吳昕10天學會一個樂器,一句“我能做到的,相信昕姐也能做到”,濃烈的窒息感撲面而來,讓吳昕崩潰大哭,藝術並非幾日之功,尤其對於恬淡多年的“泡腳女神”而言,無異於拔苗助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長處,藍盈瑩棄他人感受於不顧,將其當作爭輸贏的工具人,實在有敗好感,加上她不顧鄭希怡受過重傷,送沙袋監督姐妹們訓練,更是將“不允許被拖後腿”的心思展露無餘,甚至讓人覺得,她所謂的努力,不通人情,不過是利己主義的遮羞布。

藍盈瑩的出身很好,家大業大,但她身上少了一些被富養的氣質,歸根結底,是用力過猛,處處彰顯着慾望和不甘,缺乏舒展與自如。真正的富養感,是被絲綢和羽毛環繞,由內而外散發出一種溫柔慵懶的氣息,不食人間煙火,又能看透世事,在天真懵懂與殺伐決斷間,盡顯人生智慧。

原始積累總是伴隨着掠奪與侵佔,所謂的算計、利用、虛僞、壓迫,無一不在藍盈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她將追尋名利過程中張牙舞爪的不堪,搬到檯面上大肆宣揚,就如未破繭羽化時苦苦掙扎的蛹,顯得格外刺眼。被羣嘲的不是努力本身,而是藉由努力營造的人設,並不冤枉。

演員也好,歌手也罷,要想大紅大紫,是需要觀衆認可的,共情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很明顯,藍盈瑩並不具備觀衆緣,在回應缺乏女主臉時,藍盈瑩表示“姐姐我的戲排到了大後年”,字裏行間,盡顯不屑與張揚,但沉澱不夠,贏了氣勢又如何?

大衆喜歡捧高的明星,一種是懂得示弱的,如楊超越這樣的女子,將所得與成就都歸功於大衆,姿態放得很低,讓人從中找尋到自己的影子,符合“養成”的心理訴求;另一種是真正的強者,不論承受了多少苦與痛,看起來總是毫不費力的,不動聲色就贏得了尊重,狀態也是輕盈舒展的。

而藍盈瑩,則是最不討喜的那類,帶着冷漠與高傲,刻薄與自私,行走於江湖間,利益最大化的商人思維,早已刻入骨髓,努力不是原罪,野心不必抱歉,但至少在攀爬時,不要讓自己的刺,扎到身邊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但背後的人性是相通的,人們對痛苦的敏感遠高於快樂,如果一個人看起來沒有任何痛處和軟肋,是很難與他人產生深度的情感連接的,藍盈瑩身上,恰恰少了一些觸動人心的東西。

不過,藍盈瑩是幸運的,不論她是否高開低走,都有足夠的退路,玩不轉娛樂圈,就回家繼承家業,總歸不需要操普通人的心。

浪姐裏,你最看好誰?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