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的智慧之高深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诸葛亮的各种事迹都来自于夸张手法的小说,很多《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其人的刻画描写都不属实,只是一种文学上表现人物的手法,那么在正史中,诸葛亮真的仿佛是开了天眼般,神机妙算,能计算到敌人十步以内的走法吗?

中国人喜欢造神,不论什么时代,中国人都热衷于追捧心中的偶像,视之为神。诸葛孔明的智慧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很多关于诸葛亮的典故含有虚假成分,例如三顾茅庐,、隆中对和气死周瑜。这都是《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形象而刻意为之的。

《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虽然没有小说中的人生履历那么精彩纷繁,但是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与汉朝开国功臣,并且人称“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可以做到在同一水平,人们也都十分认可。诸葛亮在历史中,做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称奇的事件。

“七次擒拿孟获”这个看似过于传奇的故事,也的的确确是由诸葛亮一手造就的。在《三国志》中有详细记载道,汉朝建立初期,诸葛亮被发往南中,此时南中地区战事纷繁,而此时各大君主都在下令悬赏孟获首级,因为孟获在当时能力强大,四处逃窜,惹祸招致了许多创业君主的不满,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

后来孟获在夷汉被人所制服,就在汉朝要活捉到孟获时,刘备前去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要如何处置孟获,是直接处死还是要在他身上挖掘有利价值。诸葛亮思忖许久,决定先要会会孟获这个人。他来到刑房,问孟获觉得捉拿到自己的汉军如何?孟获答道,我是因为不明白你们的虚实,不知道底才会败给你们的,别看我如今在这个位置仰视你,假以时日我若能活下来,我一定能轻易就打败你。这可把诸葛亮逗乐了,

便下令放了孟获使之重新作战,但第二次孟获还是成为了诸葛亮的手下败将。本以为孟获会就此收手,但他仍旧心不甘情不愿。

诸葛亮见状,又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也许是要敌人完全臣服,又再放了孟获重新一战,孟获仍旧以失败告终。就这么反复放了、重战、再败。孟获最终臣服于汉室,这七纵七擒孟获,使得诸葛亮名声大噪。最终在书中这么记载道,诸葛亮之所这么做,是因为孟获代表着南方势力的大头,光是将孟获杀了是不足以震慑南方的,非要以这种残忍的手段来磨灭孟获,才可能磨灭掉南方精神上的势力,如此对于汉朝才是有益处的。

由此可见,诸葛亮有着大智慧,但远不及《三国演义》那样神,但仍旧不失为一位能人志士,最终他也作为刘备复兴汉室的得力助手,为后世铭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