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出走、擴張失速 OYO中國生死局

時代週報記者 張夢琳 發自廣州

高管相繼出走,OYO中國再陷迷途。

7月7日,有消息傳出,OYO中國區首席財務官(CFO)李維離職。

“我們確認CFO李維先生決定離開OYO中國,李維先生期待OYO以外的職業發展機會並接受更新的挑戰。”7月9日,OYO中國相關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至此,創業初期成立的八人“明星高管團隊”已支離破碎,如今只剩下首席收益官(CRO)朱磊和首席技術官(CTO)鄒嘉。

與高管動盪同步進行的還有OYO中國的裁員計劃。“去年11月、12月開始裁員,人數佔總員工的一半以上。”7月9日,OYO中國在職員工張浩(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李欣婉(化名)在今年第一季度被裁,此前她在OYO中國職能部門工作。“OYO中國已經是半死不活的狀態了。”7月11日,她毫不客氣地評價道。

不僅高管出走、員工“吐槽”,公開報道顯示,今年以來,OYO中國的加盟商也在持續聯合投訴。

這家印度明星公司,如何在中國絆住了腳?

高管難握實權

在遣散大量員工和高管後,OYO中國收縮了公司部門架構。

“高管和員工走了之後,有的部門自動解散,有的部門留了下來。”李欣婉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公司想留下來的核心人物還在,比如王平和朱磊。

據瞭解,王平爲供給增長部門高級副總裁,負責酒店加盟、委託管理、租賃形式、資產收購、市場開拓和合作夥伴關係維護等業務;朱磊則是首席收益官,主要負責OYO酒店的運營優化、營收增長等相關業務。

“王平和朱磊所負責的項目都是和酒店收益直接掛鉤,而其它從核心業務衍生出來的業務部門統統都裁掉了,比如酒店附加的創新型項目咖啡。”李欣婉介紹。

李欣婉坦言,酒店主業都做不好,其他業務連發展的機會都沒有,裁了反而能節省運營成本。

事實上,進入中國三年,OYO中國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業務模式。

從早期OYO中國以零加盟費、輕改裝、僅收佣金的1.0模式,到承諾給酒店每月保底收入,對超出保底金額的收益再進行分成的2.0模式,再到重新取消保底收入機制,沿用抽傭的模式,每週結算的3.0模式。OYO中國從未停止探索腳步。

但加盟商對於頻繁迭代的模式並不滿意。

徐嘉(化名)的酒店是在2018年年底加入OYO中國的。“OYO就是個騙子,把我們騙進來之後,承諾的酒店裝修、衛浴產品贈送、增長線上客流量都沒有。”7月9日,徐嘉向時代週報記者憤慨道。

“我們店裏的客流量都是線下的老顧客,跟OYO一點關係也沒有,但OYO還要收取一定的佣金。”徐嘉表示,自己在幾個月前就和OYO結束合作,否則還要繼續“倒貼”。

在李欣婉看來,加盟商的投訴不無道理。“這幾年公司模式不斷迭代,但這些模式都很難完全匹配加盟酒店的需求,效果並不理想。”

這或許與OYO中國頂層管理團隊有關。

李欣婉坦言,公司挖了一大幫牛人,但勁兒卻都沒擰到一塊,都是負責各自的事情,缺少核心領導人物,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

在2018年7月―2019年7月的一年時間裏,OYO中國招聘到了八位“明星高管”。而在這八位職場老炮空降後,OYO中國並沒有設立CEO統一管理,而是任由各個部門高管自由發揮。

2019年9月,OYO創始人李泰熙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他將OYO建設成了一個類似美國聯邦制的分權組織,每個CXO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在其內有極大的自主權。

雖然給了高管足夠的自主權,但重大決策仍由OYO印度創始人作出。

“無論哪個核心戰略決策都不是中國高管來做,而是由印度創始人來決定,中國高管團隊擔任的角色更多是執行者。”李欣婉透露,甚至每個部門都會對接一個印度人,類似於起到監督的作用,中國高管很難手握實權。

資本出逃

OYO中國曾有過高光時刻。

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2012年―2019年8月,OYO中國的母公司OYO共計獲得10輪融資,累計約16.5億美元。投資方中不乏有軟銀、紅杉等明星資本,以及Airbnb、滴滴、Grab等頭部企業。

其中,OYO中國是其重點投資對象。2018年9月,軟銀領投的共計10億美元投資,其中6億美元用於投入中國市場,創下了中國酒店業史上單次融資規模最大的私募融資紀錄。

“起初資方是看好OYO中國的發展和運作,希望公司先跑出規模再考慮盈利,這也是公司一直以來的定位方向。”李欣婉表示。

OYO中國也的確瘋狂擴張過,並曾達到“338+城市,開設19000+門店,共計78萬+客房”的成績。

但不考慮成本和虧損的過度擴張,正在反噬OYO中國。

據公開數據統計,在過去的一年,OYO在2019年營收虧損由2018年的5200萬美元擴大爲3.35億美元,虧損佔營收的比例從25%增長至35%。

其中,OYO中國市場的虧損達1.97億美元,佔比64%。

同時,其市場規模也正縮水。

7月9日,時代週報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區內五家掛牌OYO的酒店,其中四家酒店已經和OYO中國終止合作,只有掛在門店的OYO招牌,剩餘一家則正計劃取消合作。

不僅市場份額萎縮,資本也正在撤場。公開資料顯示,紅杉資本、光速資本等中國投資方此前已經基本退出OYO,這家公司的命運只掌握在李泰熙和軟銀創始人孫正義這兩位主要股東手中。

2020年3月,OYO確認完成F輪融資8.07億美元,其中3億美元來自OYO創始人李泰熙,另外5.07億美元來自軟銀。在業內看來,此舉頗有“救命”之意。

但軟銀是否會繼續投資仍是個未知數。李欣婉個人判斷道,疫情之後,酒店業逐漸恢復正常,如果OYO中國能表現出盈利趨勢,軟銀可能會繼續投資,如果沒有也就基本放棄。

在可能引爆自身暗雷的同時,OYO中國還左右着單體酒店賽道投資風向。

“OYO中國作爲行業頭部企業,盈利受損的話,資本必然會在多方面考量下收縮對該行業的投資,最直接的連鎖反應就是會引起資本波動。”7月12日,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只有在OYO中國盈利模式趨穩之後,資本纔會重新考量跟進該行業。”宋丁表示。

但OYO中國能盈利嗎?

李欣婉認爲機會並不大。“業內已經加盟的、甚至沒有加盟的酒店,都知道這個公司存在問題,OYO中國把品牌、口碑都做砸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