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車內屏幕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駕駛者在開車過程中因操作屏幕而分心機率逐漸升高。衆多汽車製造商均希望探索出一種降低或避免「駕駛員分心」的安全性技術。

手勢,是指人手、手和手臂結合產生的動作,作爲解決「駕駛者分神」這個痛點的解決方案之一,正在全世界的汽車製造商中掀起「熱浪」。

你只需要隨意的揮一揮手,就能掛斷電話;將手指向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移動,就能調整音量大小。

互聯網基因:屏內手勢交互

汽車手勢的出現,源於對車內屏幕的操作。而這些操作均來自於移動端的設計標準,比如蘋果IOS設計規範中的標準手勢或者谷歌Mertiral Design中的標準手勢。

△ 移動端常見交互手勢

常見的手勢如上圖,分別爲

  • 點擊:激活控件或選擇一個項目
  • 滑動:上下滑動,或者左右滑動來連續移動需要查看的內容
  • 按住並拖動:在屏幕上左右或者上下移動某個元素
  • 雙擊:放大或縮小內容或圖像,並使之居中
  • 捏:外捏時放大,內捏時縮小
  • 長按:進入文本或內容編輯狀態

爲了滿足手機屏幕外觀改變,屏內顯示內容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設計師們也在探索屏內手勢的新玩法。

△ android底部導航欄按鍵從左至右分別爲:返回上一級、返回主頁、多任務

2017年iPhoneX的發佈,正式開啓了全面屏時代。爲了替代Home鍵及android底部導航欄,各大手機廠商相繼開始擁抱「全面屏手勢交互」。

在車機系統中,部分汽車製造商也在積極迎接變化,比如理想one採用「三指下滑」的手勢交互替代「返回主頁」的圖標按鍵。

△ 「 三指下滑」表示返回主頁

2019年的Google I/O大會上,新版本Android Q選擇與IOS採用一樣的手勢操作邏輯,即在屏幕下方提供一個指示條,用戶在左側頁面邊緣右滑代表「返回上一級」、提示條區域上滑代表「返回主頁」、提示條區域上滑並懸停代表「多任務」。

△ android系統中的三種全面屏手勢

隨着全面屏手勢在手機端的操作交互上達成一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將越來越頻繁的在車機端看到全面屏手勢的「身影」。

車機新玩法:多屏聯動交互

當汽車與數字屏幕相遇,如何讓屏幕與內飾結合的更加完美,又能突顯品牌特性,似乎給內飾設計師帶來了許多挑戰與機遇,「一字屏」、「T字屏」、「7字屏」、「旋轉屏」應運而生。

△ 拜騰M-Byte 一字屏

△ 理想one的T字屏

△ 合創007的7字屏

△ 比亞迪王朝系列的旋轉屏

與此同時,因爲成本及技術的限制,汽車製造商的量產車型不得不在屏幕上做出妥協。理想one的妥協方案是利用3塊屏幕組合,在視覺上形成「大長屏」的既視感。

要讓3塊屏幕「變」成一塊屏幕,僅僅在視覺上做足功夫顯然還不夠,多屏聯動手勢交互也不能「缺席」。

事實上,多屏聯動手勢交互依舊來源於IOS及android系統中的標準手勢,它將不同的手勢進行組合,並與頁面聯動顯示,形成了多屏聯動手勢。

理想one在停車模式下,用戶長按並向左滑動,即可將副駕娛樂屏上的信息「甩動」至中控屏。

天際ME7不僅有3塊屏幕組合而成的前排「一字屏」,還有2塊後排乘客娛樂屏,5屏聯動的手勢交互,天際採用「手勢+屏幕顯示」來解決。

在中控屏、副駕娛樂屏和後排娛樂屏上採用五指抓取手勢進入多屏互動頁面,比如想把中控屏上的內容分享給副駕娛樂屏,第一步是單擊選中副駕娛樂屏,第二步按住並拖動中控屏至副駕娛樂屏位置,第三步在副駕娛樂屏中點擊確認。

視頻版交互演示: https://v.qq.com/x/page/w08791lhqus.html

未來已來:隔空手勢交互

通過隔空手勢接聽或者掛斷電話,這似乎是科幻電影中才有的情節。但正如開篇所說,車內屏幕數量增多,尺寸加大的同時「駕駛者分心」的機率也增加了,盲操手勢與隔空手勢的出現,是解決這個痛點的一種嘗試。

目前量產的汽車中,盲操手勢主要是通過標準手勢與聲音反饋的組合來實現。

比如在理想one中,用戶在空調屏上左右滑動可以調節風量,上下滑動調節溫度,且系統通過聲音反饋告知用戶操作成功與否。

與盲操手勢相比,隔空手勢似乎科技感十足,備受汽車製造商的青睞,我們不僅可以在各種概念車上窺見它的蹤影,在君馬SEEK上,也可以實際操作一番。

君馬SEEK提供8種隔空手勢。

△ 左圖:接聽電話 右圖:掛斷電話

△ 左圖:上一曲 右圖:下一曲

△ 左圖:音量升高 右圖:音量降低

△ 左圖:音樂播放/暫停 右圖:玫瑰花

與君馬SEEK相同,寶馬提供「向左」手勢代表上一曲、「向右」手勢代表下一曲,「yeah」手勢代表播放或暫停。

但在許多其他操作上,寶馬與君馬的手勢操作則各有特色。

君馬SEEK使用手掌的正面與反面來區分不同的操作,正面表示接聽電話·/音量增加,反面表示拒聽/音量降低。

寶馬則選擇向屏幕方向點擊代表接聽電話,手掌向右揮動代表拒聽電話,手指順時針畫圈代表音量增加,手指逆時針畫圈代表音量降低。

在倒車影像中,手指向右揮動代表調整視角。

△ 圖片來源於「汽車界的扛把子」的短視頻《寶馬手勢控制詳細演示》

在手勢交互上,拜騰也交出了自己的「成績單」。

拜騰的手勢識別共五種,手掌向下激活手勢識別,手掌向上啓動主頁面,手指移動代表移動光標,ok手勢代表確定,五指捏合可拖拽內容。

△ 圖片來源於太平洋汽車網《拜騰Concept手勢感應系統操作演示》

這些高大上的技術看起來令人興奮,但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依舊存在識別範圍有限、識別精度不靈敏、識別後的響應速度慢等等問題,而各個廠家的手勢識別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且沒有大規模在在用戶中進行推廣,必然會增加用戶的學習成本。

手勢識別對用戶來說是「真香」還是「雞肋」,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

參考文獻:

寫在最後

汽車內手勢的交互設計,是一個有趣又好玩的課題,但如何讓這個課題在好玩但同時易用、好用,恐怕只有設計師不斷思考,並不斷採用一些用戶測試的方法進行驗證才能獲得答案。

作爲一名HMI交互設計師,我也僅僅窺探到其中到一些表象,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如果看完這篇文章,你能有所收穫,那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歡迎關注作者微信公衆號:「點滴DESIG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