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創AI分享   

來源 | 機器學習與推薦系統

作者 | silwer

作爲目前越來越受歡迎的深度學習框架,pytorch 基本上成了新人進入深度學習領域最常用的框架。相比於 TensorFlow,pytorch 更易學,更快上手,也可以更容易的實現自己想要的 demo。今天的文章就從 pytorch 的基礎開始,幫助大家實現成功入門。

首先,本篇文章需要大家對深度學習的理論知識有一定的瞭解,知道基本的 CNN,RNN 等概念,知道前向傳播和反向傳播等流程,畢竟本文重點是一篇實操性的教程。

其次,這篇文章我更想從一個總體性的視角展開,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應該是在接觸新知識時,如何設計學習路線的一種思路分享。這種思路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是肯定可以對你有所借鑑,你也可以基於此總結出來更適合自己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從以下幾個步驟去幫助大家入門 pytorch 的實戰教程。

1. 開始一個簡單的分類器

2. 在 MNIST 上實現一個 cnn

3. 常用網絡層介紹

4. tensorboard 可視化

5. 以 vgg 爲例實現深層網絡的一些小技巧

6. GPU 加速和保存加載模型

7. RNN 和 LSTM 實現分類和迴歸

番外: 一個並行生成數據的例子告訴你,pytorch 未來的路該怎麼做

這八個步驟,對應了我的八篇學習筆記的文章,本文是從一個串講的思路來介紹學習路徑,對應步驟的更多細節會在具體的文章中展示。在每個步驟介紹的最後和全文的結尾,我們也會給出文章的鏈接,大家可以針對性食用~

1. 開始一個簡單的分類器

我個人在學習一門新語言,一個新框架,一個新技術時,最優先要保證的就是成就感反饋。以學習 pytorch 爲例,很多教程從張量開始。我自己也按照這種教程學習過,的確內容非常全盡,但是有兩個原因,我自己不太推薦以這種方式入門:1)前期學習過於枯燥,沒有成就感;2)有的知識內容屬於深度學習的基本功,過於贅述。

所以我覺得入門一個新知識的知識,最好是先搭起來結構,然後再去慢慢補充細節。因此我在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先選擇構建一個簡單的分類器,讓大家知道一個 pytorch 下的代碼流程應該是什麼樣子。

學過 c 語言的朋友肯定知道,我們先學第一個代碼的時候,肯定是先來一個 hello world,而不是去研究第一行的 #include。

對於第一個 pytorch 程序而言,我們要做的是首先跑通整個流程,如果是一個簡單的分類器,數據集也就不能太複雜。因此,我們從三方面考慮:1)自定義生成一些點,分爲兩類;2)學習如何構建一個淺層的神經網絡;3)嘗試 pytorch 中的訓練和測試過程。

1.1 自定義生成數據集

首先,自定義生成我們的數據集。利用 torch 自帶的 zeros,ones 這些方法,我們生成一些隨機的點,分爲兩類。比如分別以(2,2)和(-2,-2)爲均值,隨機生成一些隨機數,作爲兩類,這樣子我們就得到了我們想要的數據集。

1.2 學會構建網絡的流程

其次,就是構建一個淺層的神經網絡,這裏我們給出一個代碼示例,大家瞭解一下最基礎的 pytorch 的網絡應該如何構建:

class Net(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n_feature, n_hidden, n_output):

super(Net, self).__init__()

self.n_hidden = torch.nn.Linear(n_feature, n_hidden)

self.out = torch.nn.Linear(n_hidden, n_output)


def forward(self, x_layer):

x_layer = torch.relu(self.n_hidden(x_layer))

x_layer = self.out(x_layer)

x_layer = torch.nn.functional.softmax(x_layer)

return x_layer



net = Net(n_feature=2, n_hidden=10, n_output=2)

# print(net)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net.parameters(), lr=0.02)

loss_func = torch.nn.CrossEntropyLoss()

這個 Net 類,就是我們構建的代碼框架,用它生成的對象就是一個我們可以用來訓練和測試的網絡。這個類中,初始化函數中表示了每個網絡層的結構設置,而 forward() 方法表示了每個層之間的交互順序和關係。

而 optimizer 就是優化器,包含了需要優化的參數有哪些,loss_func 就是我們設置的損失函數。

這個就像我們寫一個 hello,world 一樣,我們只需要知道自己該如何構造一個網絡。當我們需要調整的時候,就將其中對應的模塊替換掉。

1.3 訓練與測試

接下來就是訓練與測試的階段。訓練我們需要知道三句代碼是核心: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這裏的核心思路是,梯度清空,反向傳播,參數更新。分別對應了這三句代碼的作用。在pytorch 中,梯度會保留,所以需要用 zero_grad() 來清空,然後利用損失函數反向傳播計算梯度,最後就是用我們定義的優化器將每個需要優化的參數進行更新。

測試階段就很簡單了,直接將輸入丟進去就可以看到預測結果。現在我們重新隨機生成一些數據點作爲測試集,可以看到訓練集對它的分類結果就很明顯。

至此,我們就完成了一個對於簡單分類器的描述。

2. 在 MNIST 上實現一個 cnn

完成了一個線性分類器後,我們的學習路線應該是什麼樣子呢?我覺得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先改動 “hello,world” 的部分,讓我們看看把最直觀的部分進行修改,會有哪些變化。並且可以得到很直接的成就反饋。

做深度學習,肯定最熟悉的就是 CNN 做圖片分類。在一張圖片上,通過卷積來一層層的提取特徵,最終實現分類的效果。那麼我們既然已經知道如何實現一個分類器,接下來就來看看如何用 CNN 完成圖片的分類。

這裏的數據集我們選擇 mnist,是大家經常用來作爲入門的圖片分類數據集,內容是各種手寫數字的展示。在安裝 torch 的時候,大家參考的教程一般也會推薦安裝 torchvision。在這個之中給出了一個 dataset 的集合,其中包括了各種各樣的常見數據集,mnist 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對於這些數據集的使用方法,主要是 root,transform 等幾個參數,並不是很難。然後對應的有一個 torch.data 中的 DataLoader 方法,可以用來讓數據按自己想要的 batch 生成。具體的如何並行式生成數據,在本文的最後一部分會進行介紹。這裏我們只需要知道可以使用 DataLoader 並行式按批生成數據。

核心的是如何構建一個 CNN 網絡。我們前面學會了分類器,只使用了一個隱藏層進行 embedding 操作就可以了。那麼如果要實現 CNN,我們自然要加入卷積層,激活層,池化層這些操作。

class CN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CNN, self).__init__()

self.conv1 = nn.Sequential(

nn.Conv2d(

in_channels=1,

out_channels=16,

kernel_size=5,

stride=2,

padding=2,

),

nn.ReLU(),

nn.MaxPool2d(2)

)


self.conv2 = nn.Sequential(

nn.Conv2d(16, 32, 5, 1, 2),

nn.ReLU()

)


self.out = nn.Linear(32 * 7 * 7, 10)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conv1(x)

x = self.conv2(x)

x = x.view(x.size(0), -1)

output = self.out(x)

return output

所以按照這個樣子,我們就可以改造前面簡單分類器的結構,生成我們現在的 CNN 結構。從代碼中可以看到,將第一個卷積層設計爲:卷積+激活+最大池化;第二個卷積層設計爲:卷積+激活。最後跟上一個全連接層,實現整個 CNN 的網絡結構設計。

最終的網絡運行結果可以對 mnist 數據集達到 97% 以上的分類精度,可見 CNN 在圖片分類領域的確有獨到的優勢。

那麼在完成了這一步的操作後,我們可能需要思考一點:如果我自己想去做一些更自定義的網絡結構出來,該如何實現呢?我又怎麼知道去修改哪裏,以及修改成什麼樣子呢?所以接下來需要了解的是 torch 都提供了哪些集成好的常用網絡層。

3. 常用網絡層介紹

通過兩個遞進的例子,我們已經知道了該如何實現一個基本的 CNN 網絡結構。但是如前面提到的問題一樣,如果想改某一部分,應該怎麼改呢?

所以從學習的角度出發的話,現在應該考慮的是介紹常用的網絡層都有哪些。然後我們就可以(成爲一個調包俠。哈哈,入門肯定要從調包開始嘛~)開始針對自己想要設計的網絡結構選擇合適的模塊啦~

在這部分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對 pytorch 提供的網絡層進行了介紹:

卷積層 :自帶了一維,二維,三維等卷積函數;

池化層 :可選的有最大池化,平均池化等;

Dropout :有一維,二維等選擇;

BN層 :是否加入 BN 層的操作;

激活函數 :elu,relu,sigmoid,tanh,softmax 等層可供選擇;

損失函數 :mse,CrossEntropy 等可供選擇。

4. tensorboard 可視化

現在我們具備了初步構建自定義網絡結構的能力,也可以完成在自帶數據集上進行訓練和測試的操作。那麼如何讓我們對訓練過程中的性能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呢?對網絡結構如何進行可視化呢?數據集的內容是什麼樣子的?

這些功能我們都可以用一個名爲 tensorboard 的工具來實現,這個工具在 TensorFlow 中也很常用。

如何學習使用 tensorboard 呢?這部分我們建議從如下幾個步驟去進行:首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讓代碼示例跑起來;然後將整個訓練過程可視化出來;最後再展示如何可視化數據集的內容以及網絡結構流程。

4.1 run一個例子

這裏我們選擇先運行一個官方教程給出的例子,瞭解如何使用 tensorboard 的基本流程:

from torch.utils.tensorboard import SummaryWriter

writer = SummaryWriter()

x = range(100)

for i in x:

writer.add_scalar('y=2x', i * 2, i)

writer.close()

從這個流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引入了一個 SummaryWriter 類,然後生成一個 writer 對象,在 for 循環中,每次調用 add_scalar() 方法,往進添加內容。

在完成這個代碼後,如果我們在終端中輸入:

tensorboard --logdir='runs'

我們會得到一副 y=2x 的斜線,這就相當於揭示了 tensorboard 的本質。每次將一個值傳入 ‘runs’ 文件夾中的文件中,然後在終端中去調用保存的數據,產生我們想要的圖形。

這一步我們主要是理解上面的這個流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該怎麼替換想要換掉的模塊,來生成我們想要生成的圖形。

4.2 可視化 CNN 的訓練數據

前面第二部分,我們定義了一個 CNN 來實現對圖片的分類效果。那麼在訓練過程中的 accuracy 和 loss 是如何變化的呢?

output = cnn(b_x)

loss = loss_func(output, b_y)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if step % 50 == 0:

test_output = cnn(test_x)

pred_y = torch.max(test_output, 1)[1].data

accuracy = float((pred_y == test_y.data.numpy()).astype(int).sum()) / float(test_y.size(0))

writer.add_scalar("Train/Accuracy", accuracy, step)


writer.add_scalar("Train/Loss", loss.item(), step)

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是訓練部分的內容,只是在後面加上了我們前面的一個步驟:添加了兩行 add_scalar() 方法。其實就是訓練時每隔 50 步都進行一次測試,並將測試結果記錄下來,並且每一步的 loss 也都會保存下來。

所以到最後,我們在終端中輸入上面提到的:tensorboard —logdir=dir,就可以看到下面這幅圖:

4.3 圖片和模型的可視化

除了上面對數值的記錄,tensorboard 還提供了諸如圖片和模型等的可視化,相比於使用 add_scalar(),這裏我們使用 add_image() 和 add_graph() 來實現對應的功能。

add_image() 對圖片數據進行保存,每次輸入一個 batch 的數據,也就是說 batch 有多大,其實相當於可視化了多少的 image。

add_graph() 則是對模型結構的保存,在可視化的時候,就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自動展示。

5. vgg 及一些 tricks

這一部分的內容就比較簡單了,找一個比較經典的深層網絡來實現一下,驗證一下我們之前的基礎。此外,再介紹一種方法來簡化深層網絡的構造方法。

首先實現一個 vgg 本身並沒有太多難度,我們看一看 paper,就可以知道網絡的結構設置。我們不拘泥於 vgg,而是說一個深層次的網絡的構成。

實現一個長的網絡,本質上還是按照前面的思路,一層層的把網絡堆疊起來。我們先看使用 Sequential 構建一個卷積層的樣子:

這是一層的網絡樣子,我們根據自己要實現的網絡定義,比如參考 vgg 的 paper 內容,定義了卷積層的各個參數,加上 BN 層,加上 relu 進行激活。

整體就是我們定義好的一層,其它層以此類推,用我們前面介紹的常用網絡層就可以像搭積木一樣,把它們搭建起來。

所以按照前面的教程思路,一個深層的神經網絡,例如 vgg,本質上是可以通過簡單的堆疊來實現的。最後我們在 forward 函數中,定義好如下內容: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conv1(x)

x = self.conv2(x)

x = self.conv3(x)

x = self.conv4(x)

x = self.conv5(x)

x = self.conv6(x)

x = self.conv7(x)

x = self.conv8(x)

x = self.conv9(x)

x = self.conv10(x)

x = self.conv11(x)

x = self.conv12(x)

x = self.conv13(x)

x = x.view(x.size(0), -1)


output = self.out(x)

return output

可以看到從內容上就是前面的 CNN 的擴展,沒有技術上的新東西。但是也顯然易見,有點醜陋,寫這麼長個 forward,而且還看起來都是重複的東西,程序員當然不能容忍重複的內容一直出現。

所以這裏分爲兩步我們去考慮如何簡化一個模型:sequential 以 list 的形式輸入各層的網絡結構;更加方便的生成各層網絡結構的 list。具體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簡單的展開來講一下。

  1. 對一個網絡的設置而言,我們使用 Sequential 來定義我們想要的一層網絡。這裏的一層往往指代卷積+激活+池化等,當然不固定是這樣子。換句話說,一個 Sequential 裏面本身就定義了不止一個網絡,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將所有網絡都放到一個 Sequential 裏面來?答案是可以的!

  2. 對於一個 Sequential,我們可以將所有的網絡結構都輸入進去,以動態參數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讓 Sequential 的輸入是這個形式:*[網絡層1,網絡層2,…,網絡層n]。可以看到,是一個 list 前面加 *,就可以將 list 中的所有元素以參數的方式傳進去。

  3. 但是這樣輸入進來的參數,需要一個非常非常長的 list。在定義這個 list 的時候,顯得我們的模型更加難看。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優雅的方式,來生成這樣一個 list,其中的每個元素都是我們想要的網絡層結構。所以我們介紹的生成方式就是下述代碼:

def make_layers(cfg, batch_norm=False):

layers = []

in_channels = 3

for v in cfg:

if v == 'M':

layers += [nn.MaxPool2d(kernel_size=2, stride=2)]

else:

conv2d = nn.Conv2d(in_channels, v, kernel_size=3, padding=1)

if batch_norm:

layers += [conv2d, nn.BatchNorm2d(v), nn.ReLU(inplace=True)]

else:

layers += [conv2d, nn.ReLU(inplace=True)]

in_channels = v

return nn.Sequential(*layers)


cfg = [64, 64, 'M', 128, 128, 'M', 256, 256, 256, 'M', 512, 512, 512, 'M', 512, 512, 512, 'M']

這裏就可以很直接的看到,最終生成的 layers 這個 list,就是我們想要的內容,其中包含了我們需要的每個網絡層結構。在 for 循環中就是我們生成的方式,按照在參數 cfg 中定義的內容,依次往 layers 中添加我們需要的內容。數字表示該卷積層的輸出通道,字母 ‘M' 表示最大池化。

6. GPU 和如何保存加載模型

到了這一步,我們的網絡深度也加上來了,是時候考慮一下 GPU 加速的問題了。GPU 在深度學習中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好在 pytorch 在 GPU 的使用方面給了非常友好的接口,下面我們就看一下如何使用 GPU 加速,以及如何保存訓練好的模型,到測試時再加載出來。

6.1 先看看 GPU 咋用吧

我們就來說一下 GPU 在 pytorch 中有多麼簡單易用吧。首先如下簡單命令:

torch.cuda.is_available()

這條命令可以判讀你是否安裝好了 GPU 版本的 pytorch,或者你的顯卡是否可以使用,如果結果顯示 True ,那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GPU 的使用在 pytorch 中,我們就記住三部分:遷移數據,遷移模型,遷回數據。

首先遷移數據是指,我們需要將數據遷移到 GPU 上,這個時候就體現出顯存的重要性,顯存越大,就可以往進遷移的數據越多;

其次是遷移模型,也就是說將我們定義好的網絡模型也遷移到 GPU 上,這個時候就可以在 GPU 上對給定模型,利用遷移進來的數據進行訓練和測試;

最後是遷回數據,也就是說將測試好的結果再返回 CPU,進行下一步的其它處理,比如計算精度之類。

這裏給一個小栗子來爲大家看一下這三步:

# 指定好用的 GPU 設備,如果是單卡,一般就是 0.

device = "cuda:0"


# 遷移數據

images = images.to(device)

labels = labels.to(device)


# 遷移網絡,將我們定義好的網絡 cnn 遷移到 GPU 中。

cnn.to(device)


# 訓練...

# 測試... 生成測試結果 pred_y


# 遷回數據,將 pred_y 再遷回 CPU。

pred_y = pred_y.cpu()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如何使用 GPU 完成我們上所述的三個步驟。只要保證了將這三部分加入到你的代碼中,中間的訓練和測試依然保持原樣,我們就實現了利用 GPU 加速的目的。

6.2 訓練好的模型如何保存和加載呢?

關於 pytorch 中的模型保存,一般有兩種途徑:只保存網絡參數,保存整個網絡。

首先要知道的一點是,在 pytorch 中所有的網路參數數據都是一個 dict,也就是網絡對象的 state_dict() 參數。那麼我們如果想保存下來需要的內容,其實在底層操作方面並不複雜。

現在來看如何保存模型,其實就一條語句:torch.save(content,path),就可以將需要的 content 保存到目標的 path 中。這裏唯一的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區分只保存網絡參數,還是保存整個網絡。

只保存網絡參數時,我們的 content 就是 cnn.state_dict(),如果保存整個網絡,content 就是 cnn。下面兩行代碼分別是隻保存參數和保存整個網絡:

torch.save(cnn.state_dict(), PATH)

torch.save(cnn, PATH)

可以看到保存的方式非常方便,一個函數就可以完成。那麼對應的,讀取的方式是什麼呢?

分別用兩個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讀取:load_state_dict() 和 load()。

只看名稱也可以想到前者是讀取參數,後者是讀取整個網絡。但是隻讀取參數的話,我們需要提前定義好對應的網絡對象,然後通過讀取參數的方式,爲網絡的結構中填充相應的參數。

7. RNN 迴歸

前面我們介紹了 CNN 的創建方式,常用的網絡層,基於此的基礎上,又介紹了一些其它的相關操作,比如 GPU 加速等。現在我們來看系列教程的最後一部分,就是如何使用 RNN。

以 RNN 爲例,我們構建一個迴歸器,以此來介紹 RNN 在 pytorch 中的使用方法,幫助大家入門 RNN 的操作過程。

7.1 RNN 參數

我們這裏不再贅述 RNN 的定義和內容,在本節後面的文章鏈接中,詳細的介紹了這一部分。我們在這裏只說一下在 pytorch 中的 RNN 類可以設置的參數。

input_size :這個參數表示的輸入數據的維度。比如輸入一個句子,這裏表示的就是每個單詞的詞向量的維度。

hidden_size :可以理解爲在 CNN 中,一個卷積層的輸出維度一樣。這裏表示將前面的 input_size 映射到一個什麼維度上。

num_layers :表示循環的層數。舉個栗子,將 num_layers 設置爲 2,也就是將兩個 RNN 堆疊在一起,第一層的輸出作爲第二層的輸入。默認爲 1。

nonlinearity :這個參數對激活函數進行選擇,目前 pytorch 支持 tanh 和 relu,默認的激活函數是 tanh。

bias :這個參數表示是否需要偏置項,默認爲 True。

batch_first :這個是我們數據的格式描述,在 pytorch 中我們經常以 batch 分組來訓練數據。這裏的 batch_size 表示 batch 是否在輸入數據的第一個維度,如果在第一個維度則爲 True,默認爲 False,也就是第二個維度。

dropout :這裏就是對每一層的輸出是否加一個 dropout 層,如果參數非 0,那麼就會加上這個 dropout 層。值得注意的是,對最後的輸出層並不會加,也就是這個參數只有在 num_layers 參數大於 1 的時候纔有意義。默認爲 0。

bidirectional :如果爲 True,則表示 RNN 網絡爲雙向結構,默認爲 False。

這些參數的給定,我們就可以輕鬆的去設置我們想要的 RNN 結構。此處 input_size 和 hidden_size 是兩個必須傳入的參數,需要讓網絡知道將什麼維度的輸入映射到什麼維度上去。其餘的參數都給了比較常用的默認值。

7.2 迴歸器:用 sin 預測 cos

在這裏我們舉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也不去折騰什麼複雜數據集,我們同樣使用一個簡單的自定義數據集:sin 函數作爲 data,cos 函數作爲 label。因爲重點是學習 RNN 的使用,所以我們無需測試集,只看訓練的擬合程度,判斷是否成功收斂就可以了。

首先給出來我們定義的 RNN 結構,再對其中的細節進行解讀:

class RN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RNN, self).__init__()

self.rnn = nn.RNN(

input_size=1,

hidden_size=32,

batch_first=True,

)

self.out = nn.Linear(32, 1)


def forward(self, x, h_state):

r_out, h_state = self.rnn(x, h_state)

outs = []

for time_step in range(r_out.size(1)):

outs.append(self.out(r_out[:, time_step, :]))

return torch.stack(outs, dim=1), h_state

我們先看第一部分 RNN 的結構上,定義了三個參數:input_size,hidden_size,batch_first。

input_size 我們設置爲 1,是因爲每次輸入的數據上,只有一個點的位置,數據是一維數據;

hidden_size 設置爲 32,表示我們想要將這個數據映射到 32 維的隱空間上,這個值由自己進行選擇,不要太小,也不要太大(太小會導致擬合能力較差,太大會導致計算資源消耗過多);

batch_first 設爲 True ,表示我們的數據格式中,第一個維度是 batch。

最終,根據前面對參數的介紹,可以得知,我們構建了一個單層的 RNN 網絡,輸入的每個 time_step 上的數據都是一維的,通過將其映射到 32 維的隱空間上,來發掘對標籤數據的擬合關係。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 forward 函數中的內容,與 CNN 的 forward 中有些不一樣。在 CNN 中,我們直接將對應的網絡結構往一起拼接就可以,這裏多了一些奇怪的參數。這是爲什麼呢?

從第一行開始看起,首先 RNN 我們都知道,每個 time_step 的循環中,都是將上一個循環的隱狀態和當前的輸入結合起來作爲輸入。那麼 r_out 和 h_state 就是當前狀態的輸出和隱狀態。

第二行的 outs 是一個空列表,用來存儲什麼內容呢?我們往下看。

後面是一個 for 循環,循環的次數取決於 r_out.size(1)。這個參數表示什麼呢?r_out 我們知道是輸出,這個輸出的格式應該和輸入是相同格式(batch,time_step,hidden_size),所以 r_out.size(1) 表示了這批數據的 time_step 的大小,也就是這批數據有多少個點。將對應的數據進行 self.out() 操作,也就是將 32 維的數據再映射到 1 維,並將結果 append 到 outs 中。

這裏我們就知道前面定義的 outs 列表用來裝什麼數據了,最後將結果 stack 起來,作爲 forward 的返回值。

這裏看一下訓練過程中的擬合情況:

藍色線條展示了模型的擬合過程,可以看到最終逐漸擬合到了目標的 cos 曲線上(紅色線條)。

番外篇:如何進階

番外篇不是說不重要的一步,而是更多的想表達我對學習流程爲何這麼設置的思路。通過前面的文章,大家肯定可以算是基本入門了 pytorch 的使用,至少不會出現想要實現一個網絡時,手足無措的情況。但是如果從學好這個框架出發,這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學好這個非常流行的框架呢?我們首先應該是按照前面文章的思路一樣,將整體流程的思維架設起來,知道應該怎麼入手,可能大神還會給你說如何底層加速,如何優化細節,如何並行式加載數據等。但是我們如果一上來就學的那麼細,可能現在還雲裏霧裏,不知道那種細節性的文章在說什麼。

所以這裏我們給出一個並行式加載數據的例子,讓大家知道,在架設起來對 pytorch 的整體性認知以後,我們就可以很輕鬆的去針對性補充自己需要學會的內容。

重點不是這篇文章,而是授之以漁。按照這類方法,大家就可以進一步去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補充對細節上的提升。大家通過本篇系列文章的彙總教程以後,就可以很輕鬆的去學習其它對 pytorch 技能進行優化的進階文章了。

總結

這是一篇對 pytorch 進行入門教程的文章,不僅僅是對框架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方法也可以借鑑到其它的框架,編程語言等中去。

PyTorch  入門與實戰課程開課啦。

16個小時 手把手 帶你實現課程中的項目,玩轉 PyTorch1.0

掃描二維碼,99元一鍵開團!

:point_down::point_down::point_down:

✄------------------------------------------------

看到這裏,說明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 在看 」或順手「 轉發 」「 點贊 」。

歡迎微信搜索「 panchuangxx 」,添加小編 磐小小仙 微信,每日朋友圈更新一篇高質量推文(無廣告),爲您提供更多精彩內容。

▼       掃描二維碼添加小編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