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其实很符合当时的背景:既是自夸也是事实。这句话出处我们就不过多分析了,我们来看这句话之下的大背景和说这句话的人物的做法。

东汉末年,曾经敢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傲视群雄,盛极一时的大汉王朝,开启了他的衰退之路,外戚与宦官明争暗斗把持朝政,致使政治荒淫腐朽不堪,外有地方豪强压迫剥削百姓,致使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百姓没有了活路,那就只有造反。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朝廷的内外矛盾下,终于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波及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兖州、荆州的“黄巾起义”。爆发之迅速,参与人数众多,张角三兄弟动机如何,这里不做过多分析,但是参与的起义人群,称为叛乱者有点小过,倒不如把他们看作是一群想活下去的人,是为生存而战,虽然没有军事谋略,影响也是甚大,使汉朝廷一下子面临着覆灭的危机。

虽然有卢植、皇甫嵩、朱俊率领的“三河五校“作为平叛主力,但是毕竟黄巾起义波及太广,为了尽快平叛,缩减战事范围,使得黄巾起义无法快速蔓延至全国。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于是中央将军权下放到地方,令各地州牧重新掌握兵权。朝廷力量加上地方力量,黄巾起义被镇压,虽然战事平息,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是一些有野心的地方官员借着浪潮拥兵自重,割据地方。上藐视朝廷,天子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屹然成为一个被架空的象征,下地方割据势力为扩大地盘,增强实力,相互兼并,战火纷飞,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此时割据势力还有所收敛。

但是随着汉灵帝的驾崩,祸乱朝廷的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不满董卓暴政的群雄豪强以“救天子,扶社稷”的名义,西进讨伐董卓,中原大地就此进入群雄割据的乱世:盘踞幽州的公孙瓒、掌控冀,青,并三州的袁绍、坐拥淮南扬,豫二州的袁术、平定江东的孙氏、虎踞龙荆州的刘表、安居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占有凉州韩遂,马腾、治理徐州的陶谦、据汉中的张鲁、远离中原的辽东公孙度、雄心勃勃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等等,每一个势力都是不容小觑。

这些诸侯都是实力不俗,每一个都欲取朝廷而代之,初期的曹操是很弱小,一路扫荡其他而诸侯发展起来的,拥有自己的地盘后,曹操也 迅速将汉天子汉献帝迎往自己的势力范围,挟天子以令群雄。使自己的四处征讨变得师出有名。看似为朝廷,实则是发展自己,也就有“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说法。

而曹操对汉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也确实不错,虽然谈不上让其衣食无忧,却也没有再颠沛流离,不仅如此曹操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汉献帝,曹操此举,虽然存在掌控舆论,更好控制汉献帝的原因,但是当时又有几位诸侯可以这样做呢?曹操虽然随时可以杀掉汉献帝,但是其一生都没有这样做,确实是应了那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确实也做到了

所以,曹操对东汉朝廷得以延续还是有贡献的,就当时的背景,有几路诸侯是把汉献帝放在眼里,也就是曹操,四处征讨,奉天子以令群雄。保存着这仅存的朝廷象征,就当时的背景来看,这恐怕也是汉献帝乃至大汉王朝比较好的结局了。他确实也做到了

#曹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