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視覺中國,本文來自鯨商(ID:bizwhale),作者:鄭瑞龍

7月,疫情大考還未過去,零售巨頭們就紛紛玩起mini變形記,“大店換小,商圈到社區”正成爲傳統商超的時髦。

擴張mini業態,傳統商超率先跑馬圈地。永輝超市旗下mini店超500家,進入調整期;沃爾瑪社區店從深圳向外加速進軍;大潤發在江蘇南通試點首家小潤髮MART-mini。

新零售勢力和社區生鮮電商同樣主動出擊,京東七鮮生活社區店2019年底在京落戶;近日盒馬兩家mini店在京正式開業;蘇寧小店全面開放加盟,計劃3年達到1萬家。

生鮮傳奇、叮咚買菜和美團買菜等平臺,以前置倉或社區團購的形式加碼線下業務;甚至黃光裕剛接手的國美,也跨界開了一家社區生鮮超市。

爲什麼盒馬、永輝們都殺入了mini店?看似熱鬧背後的小店業態,要搶食夫妻老婆店的生意,而以生鮮爲主打品類的博弈,依舊面臨高損耗、難盈利的困局。加之,美團上週調整了組織架構把社區拼團作爲重心業務,一場社區零售大戰烽火重燃。

一、爲何迷戀mini?

目前,國內mini門店有品牌自營和開放加盟兩種形式:盒馬、京東七鮮走的是精緻嚴選路線;永輝、蘇寧及國美實際是在向規模要利潤。

場景對零售轉化至關重要。盒馬、永輝們擴張mini店,是對社區場景的補充,是在用戶需求與供應商的剩餘服務能力之間建立精準匹配,是同一模式下多個品牌的整體運營效率之爭。

社區mini店當前的快速擴張,首先是“走近”消費者創造價值。mini店的定位是提供高度標準化、高性價比的生鮮和熟食產品,用線上線下全渠道的服務,降低周邊用戶購物的時間成本,滿足到家到店的消費需求。

其次,國內大店模式發展已進入瓶頸期(大店包括大賣場、商貿城、購物中心等)。來自電商的衝擊,不少門店甚至陷入經營困境。

同時,近年來城市廣場區域租金、人力及安全成本大幅上漲,共同擠壓了大型商場的利潤空間。尤其2020年疫情期間關停和免租措施帶來的損失,某種程度上催促了各家零售巨頭擴張mini業態的步伐。

長期發展來看,盒馬、永輝等企業對大小門店業態會採用“協同經營”方式,大型商業中心是爭奪品牌效應的主力,在集採選擇豐富度上仍有優勢;而mini店或將成爲社區零售的標配,拓展下沉市場,快速觸達消費者。

隨着城市社區居民數量及密度增加,商業基礎設施如蜂巢櫃、快充站的完善,以及本地生活服務的發展,mini店擁有優質的到店到家配送場景。2公里社區範圍內的即時消費,適合外賣訂單配送,並能提高履約效率。

未來,人們花在服務上的錢會越來越多,特別在本地生活消費。而國內生鮮購買渠道,商超佔比爲36.5%,低於日本70%的比例結構,供需兩端交易規模具有高度成長性,利潤空間巨大,這也是盒馬、永輝們積極擴張mini模式的原因之一。

二、盒馬、永輝mini的AB面

盒馬、永輝代表了新老兩種玩家的不同體徵,即便新開mini業態也難跳出原商業形態的影響。

現階段,市面上零售mini店的共同點是:靠近社區,生鮮品類爲主,且果蔬多是散裝形態;門店面積在200~800平方米。

盒馬mini與永輝mini店相比,盒馬mini像是線下版的嚴選店,永輝mini更像是商超縮小版,或是連鎖便利店。但這不意味着盒馬優於永輝,而是兩種形態各有千秋,具體從內外兩部分可以比較:

先看外部的門店數量、選址及選品。今年3月,侯毅宣佈盒馬mini擴張目標是達到100家,而永輝一季度報顯示,永輝mini僅2019年就開店573家,即使部分mini店進行關停並轉,數量也遠遠高於盒馬。

在選址上,盒馬mini發力於上海、北京一線城市的市郊地帶,而永輝mini則把重兵放在二三線城市社區和檔口,大本營福建佔比較高。

雖然兩者店面選址都避開商圈中心以減少租金成本,但就客流量及其購買力而言,盒馬mini的選址相對優於永輝mini。原因是工資收入影響下,一線城市的市郊比二三線城市消費升級趨勢更快。

選品是零售店最直觀的區別,在虎嗅對北京盒馬mini探店報道中,盒馬mini主營生鮮、半成品和熟食,百貨只佔一節貨架,SKU總量在2000左右。這些品類的特點是高頻消費、小份即食,店員服務速度快,交易效率高,能夠在瞭解幾類單品信息後,快速上手銷售給周邊顧客。

永輝mini店則是延續了超市的商品結構,生鮮佔比約50%,其餘爲百貨,店員數量在10~20人,總體品類上佔優,能滿足用戶日常多種需求。但門店依舊採用低價生鮮帶動百貨銷售的經營策略,造成了與大店同質化競爭,履約成本卻更高,所以盈利較難。

另外,從內部的服務人羣、會員形式及供應鏈結構上看,盒馬mini的理想羣體是年輕上班族、新中產階層,這類用戶注重消費體驗,追求品質,並且習慣即購即走和線上下單的快節奏生活。

在店內商品擺放和導購路線上,盒馬mini也將能夠快速交易、取餐的熟食或包裝品放外圍,而挑選耗時的生鮮類在裏面,充分體現“外賣+生鮮+超市”的服務特性。

永輝mini的主要消費羣體是線下的周邊社區客流,以講究低價、熱衷折扣的居家成員爲主,消費目的多半是滿足家庭所需,所以爲了突出門店優勢,常把保質期較短、保鮮度要求高的生鮮放在通道兩側,並進行單品大量促銷,提高消費頻次。

會員形式和mini店背後的綜合平臺有關,盒馬mini的大樹是阿里生態,依託餓了麼、盒馬鮮生能覆蓋更多線上用戶,以大會員、優惠券等形式賦予消費者多種權益。

而永輝mini多以積分卡、抽獎活動等傳統線下形式滿足會員,適合下沉市場用戶;截至5月永輝買菜APP覆蓋北京、福州等6城,線上獲客比起盒馬仍需較長時間。

供應鏈結構就目前來看,永輝mini要優於盒馬mini。原因是永輝商超體系很成熟,供應鏈各個環節基本已配套成型,且中間渠道商穩定,mini店商品類型幾乎沒有改變,只需要整合物流,保證大量成品供應跟得上。

而盒馬mini幾乎是新建供應鏈,7月盒馬在廣西、雲南的農場與產地倉剛實現全面運轉,初期投入成本高,但盒馬自建供應鏈,中後期物流成本和收益會向好,直採模式下,生鮮補貨響應快,利潤空間較大。

通過剖析盒馬mini與永輝mini業態的異同之處,其實可以感受到社區店的門檻並不低,優質mini店對零售成本、交易效率和服務體驗的運營要求甚至高於大而全、靠區位獲利的商超。

有不少行業人士及研報認爲,擴張mini店“成本低、複製快和能盈利”。但是盒馬、永輝mini業態的發展卻不能完全印證預期,而對比日本零售企業的精細化經營,開好mini店還真不是省心的事情。

三、mini的窘困,如何破?

2020年,永輝mini開始戰略收縮,對此前激進擴張中選址不優、經營效益不達標的門店進行調整,一季度就關停74家店。據興業證券分析,永輝mini關店率高達21%,造成約2億折損。

另一邊,盒馬mini負責人曾向外披露,開業三個月以上的門店,單店日店均銷售20萬,坪效是行業內普通社區零售店的6倍以上,建店成本是大店的十分之一。但是,這些數據都是對比,究竟是否盈利並未證實。門店數量最多的蘇寧小店則更慘,因爲經營虧損,直接被剝離蘇寧易購年度財務報表。

事實上,擴張mini店,並非靠近社區就行,選址選品及客單價等方面都要精打細算。目前mini店每單約25~40元,低於大店水平,想要盈利還需不斷改進經營效率,在產品性價比和供應鏈上深耕。

一是推動mini店運營標準化,購物/結帳效率最大化。大店是滿足消費者的一站式購物需求,mini店則要集中體現特色,追求極致便利。比如,沃爾瑪社區店專賣日常高頻的鮮食品類,散售零賣較少,果蔬肉蛋預包裝佔比較高,能夠節省顧客挑揀時間。

此外,用戶到店主要是爲了購物,過度的營銷、裝飾其實是多餘成本。mini店需要強化導購標識要素,以精簡的爆款SKU減少消費決策時間,提高銷量和回購頻次。

在內部,盒馬、永輝對較成熟的供應商,都逐漸採取集中式管理,從採購入庫到財務合同,再到物流配送,大小店基本同步運作,實現標準化運營。

二是以相對低價實現規模增長。零售本來就該是一個低毛利的事情,如果太高,就會有無窮無盡的人殺進來。所以,mini模式的競爭壁壘在於企業把低毛利優勢持續、穩健的做下去,藉助社羣運營、技術手段將規模做得非常大,服務更多的人。

同時,擴張mini店要進行服務升級,比如盒馬、永輝都面臨訂單高峯期運力不足的問題,這就需要企業提升線上線下、到店到家服務能力,即便在用戶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的過程中,也能繼續保持優於對手的相對性價比,繼續當消費者的心頭好。

三是擴充自有品牌,覆蓋主要消費羣體。參考日本伊藤洋華堂,其生鮮小店中自有品牌佔比達到30%,國內盒馬、永輝及家家悅等頭部自有品牌佔比約10%,mini店自有品牌佔比相比更低。所以,經營mini店可以快速嘗試新的自有品牌,且擴充與大店不同的熟食品類,進行差異化競爭。

盒馬、永輝mini店的商品品類等因素,決定其主要消費羣體有所不同,可以進一步通過折扣、新品等方式,吸引這部分人羣從圈內裂變獲客,突出類似冷凍速食、輕食等易被感知的品牌效果。

四是打破生鮮供應鏈壁壘。國內mini店幾乎都在賣生鮮,而生鮮消費雖然高頻,但最大的痛點是容易腐壞。行業解決辦法一般是採用冷鏈運輸、低溫儲存。即便如此,生鮮腐壞率仍然是日本企業的5倍,運輸成本佔其銷售成本60%以上。

生鮮供應鏈企業中,知名的美國sysco和日本infomart都發展到成熟市場形態,冷鏈物流等配送採用率均超過80%,而國內生鮮物流。一方面美菜、美團快驢仍處於起步階段,生產採購端還需要大量整合。

另一方面,國內京東、順豐、雙匯等企業都是自建冷鏈物流,合資聯盟較少,無形中造成資源重複投入。所以,盒馬、永輝等零售巨頭擴張mini店的後端供應成本,短期內很難降低,需要共同發力打破生鮮供應鏈壁壘,花時間去形成行業生態。

盒馬、永輝mini模式的探索並沒有那麼“終極”,回溯零售業態的發展歷史,門店樣式從夫妻店到超市、便利店,再到社區mini店,佔地面積和品類寬度逐漸發生變化,但整個零售業態的演化其實是循環往復,不存在社區店“螞蟻咬死象”,而是企業不斷試錯,是商品分銷效率、消費服務體驗不斷提升的過程。

盒馬、永輝的mini光環終將褪去,門店還需紮實運營。或許正如美團王興所言,“用戶在消費時最先想起誰,就是誰的品牌力量。這纔是根本性的入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