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即時配送:巨頭廝殺正酣

作者:楊俏

核心觀點

1、即時配送市場格局經過多重併購與整合後,呈現出美團、蜂鳥和新達達的三足鼎立的態勢;

2、在巨頭廝殺下,還有專注於C端的閃送、UU跑腿以及四五線城市衆多的地方配送平臺小玩家們佔據市場;

3、即時配送市場收割、壟斷都爲時尚早,快遞企業等各方勢力均有佈局。

看起來有點“笨重”的即時配送行業,正不斷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6月3日,淘寶在全國16城上線了“小時達”服務頻道。消費者搜索某商品後,可以進入“小時達”入口,選擇分鐘級配送商品,實現“即買即得”;

6月5日晚間,達達集團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爲中國赴美上市“即時零售第一股”;

物流公司也開始了積極的佈局。順豐同城再次跨足餐飲外賣,上線“豐食”小程序平臺,爲企業員工提供團餐服務。

回看即時配行業歷史,經過了十幾年的飛速發展與融合,蜂鳥配送、美團配送等品牌逐步對外開放,配送範圍早已不侷限於餐飲外賣。

超圈、上市、混戰,即時配送領域的戰火從未停止,這是一個屬於巨頭們的角鬥場。

攪不動的三角局

外賣源於餐飲,最終超脫於餐飲。

2016年下半年,馬雲拋出“新零售”概念。爲了解決即時消費需求,帶有電商邏輯的前置倉模式受到各個企業追捧,3公里以內的B2C業務進入即時配送領域。

此後,雖然餐飲外賣品類頻率高仍佔據主導地位,但商超、零售等品類的即時配送頻率逐步加大。

美團配送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細分品類訂單量佔比中,餐飲外賣以70%的訂單量排名第一,生鮮果蔬、零售便利、鮮花蛋糕等分別佔12%、10%、5%。

2018年,美團點評上線“美團閃購”,發展線下新零售業務;2019年5月,美團宣佈推出“美團配送”品牌,對外開放配送平臺,共享配送能力。

2019年6月,餓了麼旗下的即時物流平臺“蜂鳥”品牌獨立,並升級品牌名爲“蜂鳥即配”。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王磊說“這標誌着本地即時配送行業的新一輪變革已經開始。”

2020年3月,阿里全資收購“點我達”後,旗下擁有蜂鳥、盒馬、天貓等物流體系,多種組合方式佈局配送領域,將商家、平臺、騎手三方打通。

“開放是任何一家企業的發展趨勢。平臺的開放,意味着更多的競爭對手融入市場,市場更加成熟,用戶被教育的也會更好。”UU跑腿副總裁王向前認爲。

青桐資本投資總監霍婷潔表示,以後平臺的發展想象空間會更大。單送外賣總會遇到瓶頸。開拓其他品類配送,即時配的邊界也會被打開。

外賣廝殺的一個插曲是,滴滴在2018年大舉攻擊外賣市場,短時間在全國範圍內上線了部分一二線城市的外賣業務,但很快走向失敗。

滴滴並未攪動即時配送市場格局,隨後即時配市場競爭格局逐漸凸顯。經歷過了多重併購與整合後,即配市場呈現出美團、蜂鳥和新達達的三足鼎立的態勢。

成立於2014年的達達,2016年與京東大家合併成爲新達達之後,2019年更名爲“達達集團”,旗下本地即時配送平臺達達更名爲“達達快送”。

達達集團招股書援引艾瑞諮詢報告顯示,其運營的京東到家以GMV(成交總額)計算是2019年中國最大的本地即時零售平臺之一,而達達快送按訂單量計算則是2019年中國領先的本地即時配送平臺。

美團、阿里、達達佔據了即時配行業最大的市場。數據顯示,2019年,美團、阿里、京東三家即時配送平臺訂單量市場份額分別佔47.2%、20.7%和4.1%,總計佔即時配送行業72%的市場。

起崛於外賣,普及於新零售。爆發於本地生活服務的即時配送行業,經歷過十年的狼煙烽火後,早已不再侷限於簡單的外賣配送。

衆生相

“現在的即時配送市場,一線城市是巨頭之間的廝殺,四五線城市實際上背後是千千萬萬的地方配送平臺小玩家們在裏面摻合。傳統快遞企業涉及到很多網絡,門檻高,沒法做。但即時配送人人可做。”開始送聯合創始人楊飛直言。

背靠巨頭,來自B端客戶的海量訂單,成爲了蜂鳥配送、新達達和美團外賣高速發展的引擎,也給閃送、UU跑腿等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即時配送市場的現有格局下,達達、點我達加入京東、阿里等集團;但像人人快遞作爲第一家展開衆包配送業務的公司,在其獲得2輪融資後,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下。

下沉市場中,新秀企業開始送、快先森等開始崛起。

在這中間,閃送、UU跑腿打起“側翼戰”,在互聯網巨頭專注於從產業端入手,整體以B端服務爲主之外,專注C端市場。

“閃送的成立是以逆向思維定位,服務品質敏感性客戶,而不是價格敏感性客戶。”閃送副總裁杜尚驫說道。

如今,閃送憑藉“一對一專人直送”,已與周大福、SKP商場、便利蜂、國美、招商銀行等企業相關部門,達成了遞送戰略合作。

UU跑腿從鄭州起家,遵循 “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邏輯。公開資料顯示,UU跑腿服務已覆蓋國內176個城市,在鄭州、西安、長沙、成都、深圳等城市佔據了相對優勢的市場份額。

2020年疫情期間,居民生活模式的調整,活動空間的壓縮,不少商家推出了同城配送服務,湧現出了更多的後起之秀。企查查數據顯示,僅2020年3、4月,同城配送企業註冊量達到了214家。

很多商戶自己開始做小程序、微信社羣的運營,自主對接配送平臺。如楊飛所言,疫情的到來,很多線下商戶的線上意識被喚醒。

美團和餓了麼掌握了絕對的流量入口,但下沉市場,三四線城市中,很多商戶有自己的小程序、公號等運營工具,成本低廉的同時,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和玩法。

“市場的教育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很多沒有開通的城市是有需求、但用戶意識不強烈。企業能夠以更好的方式快速教育市場用戶,並佔領市場,這是非常關鍵的。”王向前認爲。

小玩家湧現,明星企業也躍躍欲試。2020年3月,滴滴跑腿項目上線,由滴滴代駕團隊負責;同年5月,哈囉出行普惠用車事業部正在探索跑腿項目“哈囉快送”,主打小件物品遞送。

“下沉市場的拓展,未來幾年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疫情對同城配送企業的刺激,讓更多企業也意識到同城配的重要性。”楊飛認爲,大量的企業湧入,即時配送行業將會迎來新一輪的洗牌期。

在互聯網行業“高頻打低頻”的規律下,行業巨頭開始對存量用戶進行爭奪。

比達報告顯示,2019年第1季度即時配送細分市場中,B2C即時配送平臺仍占主導地位,訂單規模佔比77.8%,C2C業務的佔比僅22.2%。

無論參與者初入市場的切入點是B2C還是C2C,從發展規律來看,參與者的B2C業務將涉足C2C業務,反之亦然。

美團推出的同城幫買幫送服務“美團跑腿”,指定物品1小時即可全城送達;蜂鳥推出了企業版和個人版蜂鳥跑腿業務;閃送也與商戶之間進行配送合作。

C端市場卻具有較高的壁壘,想要打破並非易事。杜尚驫認爲這是兩種不同模式的存在:

一對一的配送模式,配送成本和產品固定,配送距離不止3公里,更多的是同城長距離配送;

外賣平臺主營業務高頻又集中,無法完全匹配即時配送的需求,配送範圍也在3公里以內。

“即時配送企業的運力佈局是網狀的,市場兩頭連接着需求和運力供應。美團、餓了麼一旦跨圈,之前的模式無法與此匹配。涉足C端市場,並不是簡單地通過傳統補貼手段刺激就能打破的。”

說到底,經營C端,精耕細作比財大氣粗更重要。

收割、壟斷,爲時尚早

疫情當下,各行各業的“洗牌期”來臨,衆多中小企業面臨倒閉或被吞併,“寡頭式局面”的凸顯。

細看即時配送行業的發展歷程,同樣遵循這樣的規律。

餐飲外賣市場的穩定格局,並不意味着即時配送行業將進入穩定的寡佔期。

“美團、餓了麼的配送發展起點主要是餐飲外賣,閃送、UU跑腿的發展起點主要是跑腿等實時性送達的配送服務,雙方出發點不同。”霍婷潔表示。

生鮮配送、商超配送、藥品配送等,都是各有特點的新型市場,達達、UU跑腿等企業,都佔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美團配送報告數據顯示,在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細分品類訂單中,2019年餐飲外賣訂單量相比於2018年下降11%,零售便利、生鮮果蔬等品類訂單量迅速增長。

“餐飲之外,剩餘的市場規模想象空間非常大。即時配送本身的邏輯是,只要合法,萬物皆可送。”

王向前也表示,跑腿並不是一個低頻的服務。用戶意識一旦覺醒,我們再開拓場景,對用戶進行更好的教育,讓用戶接受跑腿的這種生活形式,用戶粘性自然會增加。

“而且通過我們以往的調研數據發現,用戶下單的頻次是逐年增加的。用戶意識的覺醒,也相應地增加了下單頻率。用戶基數大了,即時配送便會成爲一種中高頻服務。”

另外一方面,外賣侵佔了同城配市場的近一半市場份額,給傳統快遞企業帶來了些許的危機。

據Fast data統計數據,2019年上半年的即時物流需求中,外賣佔比58%,生鮮和近場零售佔比16.2%,傳統同城物流佔比15.9%。

意識到危機來臨,最早感知的是申通。2015年左右,申通在浙江杭州、寧波等地區上線“思必達”業務;

圓通2017年推出“計時達”業務,2018年10月,成立直營品牌“承諾達”,主要向中高端客戶提供同城特快等服務。2019年10月,B網承諾達員工轉入A網,B網業務停擺;

2018年4月,韻達推出了“雲遞配”業務,提供同城0-4小時內的即時配送;

中通於2017年11月,在西安上線同城業務,並於2018年上線“City Express ”同城配送。

當時任中通快遞集團陝西省管理中心總經理黃利軍表示,“在目前傳統快遞業務中,以西安爲例,同城業務近幾年不斷縮減,一是因爲第三方同城配送企業崛起分食了一部分市場,二是傳統快遞對待散件市場的態度導致客戶不斷流失。”

由此看來,整個行業尚處於導入期,各方勢力都在佈局,談收割、壟斷都還爲時尚早。

尾聲

從快遞到外賣,再到“送萬物”,即時配送戰場的外延正在不斷擴大。

阿里巴巴、京東、美團和衆多快遞公司在這個市場中的表現,都有所不同,但核心的一點是,這些企業都在爲用戶提供種類更豐富的快遞配送服務。

便捷並不是即時配送唯一的價值。手遞手的溝通和交流,正是互聯網時代人與人直接需要的親切與溫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