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6日,上證綜指漲5.71%,觸及3332點,深證成指同樣上漲4.09%,報12941點,創業板指漲2.72%,報2529點。大盤從3000點到3300點用時只有4個月,而僅7月6日一天,滬深兩市總成交額達到了15694億元,這也是自2015年的牛市以來兩市單日成交額第一次突破1.5萬億元。

作爲股市一路披荊斬棘的”排頭兵”,券商在此輪上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板塊內券商個股幾近全線漲停,甚至連4000億體量的券商巨無霸中信證券(600030.SH)也迎來了一波漲停,市場熱情可見一斑。

券商的普漲並不單純僅受政策與市場的看多情緒所影響,其自身經營之道同樣各有千秋,傳統業務角度來說,證券買賣經紀類業務、融資融券業務、資管業務、直投業務、投行業務各家倚重不盡相同,同期例如東方財富(300059.SZ)、同花順(300033.SZ)等以“輔助軟件”起家的企業,憑藉其自身成熟的互聯網平臺帶來的鉅額流量成功分得市場的一塊“蛋糕”。而諸如中信證券、廣發證券(000776.SZ)等“老券商”則在不斷鞏固着自身本源業務,在投行業務、兩融業務等傳統領域做強做大。

圍繞着券商不同的業務邏輯以及或大或小的體量等差異化因素,可以對各家券商之間孰強孰弱做出一個彙總。

新券商VS老券商

時代在發展,券商的也在自我革新。

隨着”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傳統證券行業同樣經歷着變化,過往同銀行一樣通過網點建設開展經紀類業務的模式逐漸走向幕後,線上便捷的操作與效率遠勝笨拙的實體網點鋪設。這也就意味着在當下經紀類業務中把控新晉客戶的渠道絕大部分存在於線上,這也是“新券商”發跡的重要原因。

業內同類上市公司包括大智慧,同花順,指南針、益盟股份、東方財富、通達信等,其中如東方財富,其在2015年併購同信證券獲得券商經營牌照,之後隨即利用原有線上優勢流量開展證券相關業務,自此成爲了業內“新券商”並獲得了較好的成長。

結合東方財富財報,其2019年年報顯示非主業的證券類業務收入達到了27.5億元,營收水平位於券商行業30-40位左右,名次相對靠前,且證券類業務之於東方財富的業務佔比只有35%,其主業更多的還是圍繞線上網站運營、引流、大數據等優勢資源的運營,所以說證券業務與精準流量的結合着實爲東方財富、同花順等企業帶來了高效的收益與客單轉化效率。

除去傳統的經紀類業務,線上代銷、資管業務同樣帶來了正向效應,仍以東方財富爲例,2012年東方財富成功取得基金銷售牌照,隨後又於 2018年拿下公募基金牌照,其圍繞資管業務自產到銷的全流程,利用其客源豐富和用戶高粘性的優勢在業內實現了全面佈局。結合數據來看自東方財富2018年獲取公募牌照後,其業績呈現大幅增長,2018-2019兩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28%左右。

充分享有獲客優勢的同時,這些後來居上的“新晉券商”企業也同樣有着無法與老券商比擬的劣勢,其中專業性差距導致的業務範圍覆蓋不全面就是最爲明顯的一點。

券商業務主要包括掙取佣金的經紀類業務、理財及基金產品代銷業務、投行類業務、融資融券以及券商自營業務五類。其中專業性較強的投行業務是“老券商”們絕對的優勢領域。

以中信係爲例,2019年中信建投投行類業務股權(IPO+再融資)承銷規模達到382億元,債權融資承銷額達9416億元。而2020年前兩季度,中信建投僅IPO的承銷規模就達到370億,IPO層面市場佔有率達到32.71%,穩居業內第一的位置。除中信建投外,中信證券同樣在投行業務有着重要地位,其2019年股、債總承銷規模達到10470億元,2020年前兩季度同樣達到6900億元。

從股、債承銷規模角度來看,不論2019年內或是2020上半年,承銷額度前十名中非銀機構只有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兩家成功入圍,其餘份額均被各大銀行佔據。由此可見投行業務萬億級別的市場所帶來的收益是傳統券商相比如東方財富等“新晉券商”的最大優勢。

(2020年上半年數據)

此番新老券商享憑藉優勢加之市場熱情的不斷走高,共同造就了近期券商板塊優異的表現。上漲幅度對比來看,以2020年7月9日開盤價爲基準,東方財富、同花順爲代表的券商新軍在本輪券商上漲中月內平均漲幅達到28%-35%,而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老券商月內平均漲幅在36%-39%之間。

統計整個券商板塊來看,截至7月8日,月內漲幅前三的是77%的浙商證券(601878.SH)、69%的光大證券(601788.SH)以及61%的中泰證券(600918.SH)。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漲幅分別位居11、14位。

(2020年7月1日至7月8日漲幅)

業績與股價表現是否一致

漲幅較大的數家券商邏輯何在?浙商證券——業績持續穩定增長

浙商證券作爲本輪上漲幅度最大的券商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其優異的業績表現,結合2018-2020財報來看,浙商證券連續兩期營收同比增超50%,淨利潤水平近兩期同樣保持20%左右的增速,有一定的業績支撐

業務構成中對利潤貢獻較大的包括信用業務(即兩融業務)與自營業務,兩者分別帶來了10.95億元和8.38億元的營收貢獻,佔總營收的35%(期貨經紀業務營收佔比同樣較高達到47%左右,但鑑於其對公司利潤貢獻較低故不列示)。

但業績激增的同時浙商證券同樣存在淨資本風險,2019年其財報顯示公司淨資本首次出現了下滑3個點左右,鑑於監管層面近年來對於金融風險的嚴格要求,大多數銀行及非銀金融機構均提高了自身淨資本的厚度,可見浙商證券首次出現下滑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不排除未來可能會因“彈藥儲備”不足而影響其業務開展。光大證券——混改預期的受益者

光大相對於其他券商在經營數據層面並不具備絕對優勢,但今年年內“銀行持券商牌照”、“混業經營”、“券商合併”等消息不脛而走爲光大證券的69.99%的漲幅打下了基礎。

6月中旬證監會傳出”選取部分幾家銀行試點設立券商混業經營”的消息,政策層面對混業經營的設想打開了廣大投資者的想象空間,適逢7月7日光大集團收回了對光大銀行的控股權,種種信息不禁引人遐想。

全牌照的光大如果成爲混業經營的先行者,其全牌照的優勢將會愈發凸顯,過往銀、券的業務合作將獲得進一步發展,甚至重大資產重組也是未來極具可能性的情況之一。但目前政策層面對此並無明確答覆,證監會近期給出的答覆也只是“目前沒有更多的消息要向市場通報”,未來如遇政策層面利空,光大近7成的漲幅可能會經歷縮水。中泰證券——地域的獨特性優勢

中泰證券作爲唯一的山東省省屬券商其在山東省內的用戶數量、經紀業務交易量等均排名業內第一,截至2019年末其省內營業部市場佔有率達到23.14%,遠超其他券商,擁有獨特的地域優勢。

業績層面中泰於2019年實現了其自上市以來的逆轉,實現了38%的正增長,擺脫了過往持續走低的業績預期,利潤層面2019年淨實現了122.91%的高額增長(扣非同),可見公司經營層面走向了正軌,但2020一季度中泰營收仍存在小幅度下滑,未來業績尚待關注。中信建投——投行業務舉足輕重的一員

鑑於券商本輪普遍性的上漲環境,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兩家遠不及頭部70%左右的漲幅以及第11、14的名次可能並不太引人注目,但相對於其4000億的龐大市值來說36%-38%的漲幅足以令人嘖嘖稱奇。

中信兩家券商之於百家券商而言,其最具優勢之處是在萬億級別的投行業務市場中享有絕對優勢。

券商排名 孰優孰劣

普漲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本輪券商行情也必然會出現個別券商業績與股價反向變動的特例,《英才》雜誌以多種維度對各家券商進行綜合排名。評比標的爲營收、淨利潤、權益淨利率、資本充足率等關鍵指標券商選取樣本爲【申萬二級行業】標準下的券商公司數據以各公司2020年一季度數據爲基礎

淨資產收益率排名:

頭部中信建投得益於業績表現持續強勢自然帶來了較好的股東回報率,分紅情況穩定,股息率平均在1.8%-2%左右。

越秀金控一季度的ROE異常取決於其經營淨利潤同比提高了102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計算的ROE爲1.1%,板塊近年來仍保持着低ROE的特點。

淨資產排名:

排名第一的仍是中信證券,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金控新軍越秀金控的異軍突起,作爲廣東省屬金控平臺,截至7月數據其已成爲中信證券第二大股東。

營收及淨利潤排名:

共有23家券商一季度營收超過行業中值。中信證券營收、淨利潤排名均保持第一的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