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作为中国航天新的十年开局,可谓是充满了辛酸和波折,7月10号中国航天再次失利的消息从酒泉卫星发射场传来,我国现今运载能力最强的固体火箭快舟11号发射失利,携带数颗卫星的火箭在升天后出现故障,最终失利的消息在发射后一小时被证实。中国航天已经走完2020年的半程,在总共进行的16次火箭发射任务中,我们已经是第三次跌倒了。从一个月时间内长征七号和长征三号乙相继失利,到如今被寄予厚望的快舟十一号发射失利,中国航天到底怎么了?

出品|国器

中国航天在2020年总共16次发射任务中已经发射失利三次

其实快舟十一号最初计划于2017年左右进行首飞,并且已经将技术方案确定,当时火箭运载设计为“一箭六星”。相比于国外太空私企SpaceX和蓝色起源逐渐加快航天商业化的步伐,我国从2013年开始先后发射了快舟一号和二号,由于采用高机动性的车载发射方式,快舟系列火箭也开启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射卫星的大门。而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快舟十一号的发射逐渐被提上了研究日程,但是在原计划上推迟3年后快舟11号才正式迎来发射。

快舟十一号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成本每千克降低至一万美元内

在国外同级别火箭中快舟十一号到底有没有实力与其一较高下?快舟这款固体火箭研制之初的目的,就是承接商业卫星高频次、快速发射的任务,所以火箭发射也能跟随发射车随地移动。快舟十一号箭身直径为2.2米,高达78吨的起飞重量可以实现近地轨道1.5吨的运载吨位,其能满足商业卫星一箭多星的需求,并将卫星每千克的发射成本降低至一万美元内。可以说快舟十一号火箭是中国航天冲击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得力干将,与国外处于竞争一类的火箭相比有着不小优势。

快舟十一号火箭的一、二级发动机在2016年左右先后试车成功

相比于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1e火箭来说,快舟十一号除了运载系数低外,不足1万美元的发射成本,比猎鹰的国际报价降低了四分之三。快舟十一号的研制可谓是稳打稳扎,从2016年9月箭体高达180吨推力的一级发动机点火试车以来,不到半年时间箭体二级发动机也成功通过点火试验。而在推迟发射的三年间,火箭可以说经过了无数次严苛的地面试车和测试,为了减轻火箭的发射负担等其他缘由,在最终发射时箭体搭载的卫星也从之前的一箭六星变为了一箭双星。

快舟十一号火箭的发射失利不能否定中国商业航天四年中的成绩

从2016年航天科工火箭技术公司成立以来,航天科工集团开始了探索商业航天的步伐。而快舟系列火箭的首个商业订单是从2017年,快舟一号甲成功将吉林一号视频卫星送入天空开始。此次快舟十一号同样是兼顾民营管理和航天质量,并且联合了多家航天民营企业研发,根据计划在快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后,2025年快舟二十一号火箭也将推出。虽然快舟十一号的失利让人惋惜,但不可否定中国商业航天在起步四年中的成绩,中国商业航天必将开启新的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