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1998年特大洪灾过去后的整22年,我们还未彻底送走疫情,却又遭遇了2020年特大洪灾。2020年7月11日晚江西鄱阳站水位正式超过1998年水位记录,而且水位仍在江西多地持续猛涨。7月13日武汉关水位涨至28.76米,创下了历史上第四位的记录。超强降雨集中、长江与太湖洪水同期发难,长江流域及南边超400多条河流超警,然而2020年的汛情仍然没有丝毫减缓的状况,在我们与这场超大洪灾的较量中,舆论的焦点却逐渐集中在三峡大坝身上。

出品|国器

影响长江中下游汛期的地理因素和气候条件

三峡大坝在长江中下游汛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为何仍在泄洪?三峡大坝建设的真正目的和价值是什么?自古以来长江洪水汛期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平原地带,宜昌段上游的强降雨、中游长江的各大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洪水波及等,是影响长江汛期的主要因素。此次长江的汛期基本是从宜昌段开始,由于当地的持续强降雨和上游洪水的来临,7月2日每秒5.3万立方米的水流量抵达三峡水库,三峡大坝的出库流量也提高至3.55万方每秒,如此大的泄洪量也让许多人质疑三峡大坝的防洪功能。

新一轮降雨已经转移至中下游江西境内三峡大坝无法进行拦截

三峡大坝到底起作用没有?其实将2020年长江中下游洪灾推到三峡身上是极为不合理的,虽然在进入6月份之后,长江上游的重庆和宜昌经受了特大降雨,确实给下游带来一定的防洪压力。但在7月后降水范围基本转移至中下游的江西周边,如果这时让建在中游三峡大坝拦截洪水显然是无稽之谈。而在上文提到的7月2日三峡的入库流量和出库流量,我们就会明显发现三峡大坝减小了上游洪水流量,这也正是三峡大坝防洪的价值和目的所在。

三峡大坝的防洪机理以及其真正的防洪价值和目的所在

虽说三峡水库可容纳的防洪水量为221.5亿立方米,但并不意味着大坝要等到这个数值才会泄洪,大坝泄洪的时机要综合上游和下游的降雨量和降水时间等来决定的。在6月29日随着三峡水库入库流量的增加,大坝开启了两个泄洪闸门泄洪,7月2日增加至三个闸门。而加大泄洪量的原因就在于减缓上游的洪水势头,将来自上游的洪水流量通过大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在中下游新一轮强降雨来临之前,通过长江周边水系网络提前泄水,为后续洪峰的来临提前准备。

巨大库容量的情况下三峡大坝通过泄洪孔加大泄洪量舍弃发电效益

正因为三峡在7月初的提前泄洪,才可以留足容纳上游新一轮洪水的库容量,为7月中旬下游汛期时拦截减缓上游的洪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10日后下游汛期最严重时刻,三峡大坝是仍在泄洪的,但其泄水流量控制在下游河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此维持足够的库容量继续接收上游的洪水。在每年长江流域进入汛期时,三峡大坝的发电机组全开也仅能维持3万方每秒的泄洪量,额外的库容量必须通过泄洪孔下泄,这也是三峡水电站放弃巨大发电效益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