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是神,都要經過幾番渡劫。天上的神尚且如此,何況是人間的呢。

張學友是人封的神,在成爲真的“歌神”之前,他的音樂路也不平坦。

1971年,許冠傑發行了《鐵塔凌雲》,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粵語歌,也是他日後成爲第一代歌神的開篇之作。

而他的接班人,也就是張學友,還只是個10歲的小毛孩。

少年的張學友,沒有彰顯出唱歌天賦,而且,家庭情況也沒給他學習音樂的優渥條件。

父親是個海員,需要常年出海。海員嘛,海上無所事事便會賭博消遣,三五個月不着地,下船便要去酒館放鬆一下。

如此一來,張學友和他的哥哥,也便耳濡目染地,分別對酗酒和賭博產生了興趣。

張家一共有仨孩子,張學友排行老二,他還有一個妹妹。父親鞭長莫及,教育孩子的擔子,便落到了母親身上。

而母親呢,喜歡打牌,還要打零工賺錢養家。想要語重心長地教導三個孩子,也是真的沒有時間。索性,犯錯就打,費力,但省時。

父母教導時間少,加上性格也頑皮,喜愛武俠片的張學友,便常常和一幫小夥伴演習電視劇裏的武俠片段。

有一次,張學友跟堂哥玩cosplay,演大俠的堂哥不慎就用刀劃傷了張學友,被嚇壞的媽媽只好用擦桌布幫他止血。送到醫院後,由於傷口離眼睛太近,縫針的時候連麻藥都沒打。這個刀疤,到現在也還在他的臉上。

原來,“刀疤友”的稱呼,不是人狠話不多的褒獎,而是來自兒時的、血的教訓。

人在小的時候,對家庭窮富的體會還不深刻,所以,我們形容童年時光總會說快樂,或者不快樂,而不是有錢或者沒錢。

張學友的小時候,也便是這樣度過的,儘管一家五口都擠在破舊狹小的房屋裏,活潑好動的他依舊覺得很開心。

但長大後就不一樣了。

隨着年齡漸長,原來喜歡舞槍弄棒的張學友,開始對鄰居家哥哥手裏的吉他着迷。也是從這時起,他真正喜歡上了音樂。

同樣改變的,還有他的責任感。都說窮人孩子早當家,高中時候張學友便開始找事做,以補貼家用。

也是應了那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時候挨媽媽一週三五回的打,這時也算起了作用。

成績不好,或許是不用功,也可能是天賦不在此處,興趣也不在此處。草草結束校園時光,急於賺錢的張學友,便立即找了份文員助理的工作。

文員,本就是基層職位,他還是個助理。暫不說開心不開心,薪水是肯定不多的。

這份生計,張學友一做就是三年。

這三年裏,他對唱歌的喜愛日增,唱歌水平也在漸長。但唱歌對他而言依舊只是個愛好,成名做歌星,他還沒夢想過。

時間在一個不起眼的文員助理的工作表中,日復一日地重複着。

這一晃,便到了84年。

關正傑

這一年,香港樂壇最受重視的歌手叫關正傑,對,就是那個唱歌當玩票,本職建築師的瀟灑哥。

這一年,許冠傑還沒被奉爲“歌神”,他主演的《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卻以2900萬的票房刷新了香港影史票房紀錄。

第一次叫許冠傑“歌神”的譚詠麟,這一年在紅磡連開了6場演唱會,並在年終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拿下了最受歡迎男歌星獎和金曲金獎。

後來與譚詠麟歌壇爭霸的張國榮,也在這一年裏,發行了那首奠定他歌壇巨星地位的《monica》。

《monica》 張國榮

而張學友,依舊什麼都不是,依舊什麼都沒有。

除了他臉上的傷疤,還有23歲的年紀。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音樂商業化進程加速,香港樂壇的諸多名歌手紛紛改換門庭。

比如許冠傑、關正傑脫離“寶麗金”,進入“康藝成音”;比如林子祥出走“百代”,加盟“華納”;再比如,羅文從“百代”轉投“華星唱片”等。

歌壇前輩的門閭更換,爲後輩新人騰出了空間和機會,也進一步刺激着音樂商業化的進程。

在這一背景下,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也應運而生。

在參加這個比賽前,張學友已在朋友的鼓動下,參加過幾個歌唱比賽,但都鎩羽而歸。

再去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他也沒報太大希望。三年的文員生涯,不至於磨平一個人的所有棱角,但足夠改變一個人的心性。

正是有了如此放鬆的心態,張學友練了多年的唱功才得以完美展示。憑着一曲《大地恩情》,他在上萬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成爲“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的首個冠軍。

他所唱的《大地恩情》正是關正傑的歌曲,後來張學友在粵語歌壇如日中天,有人稱他爲“關正傑接班人”,這便是最早的因緣。

彼時的唱片行業,包裝和造星之勢已起,很多歌唱大賽都由唱片公司舉辦,成績優異者前腳下領獎臺,後腳便會被唱片公司簽約。

鼎鼎大名的“新秀歌唱大賽”,便是由無線和華星唱片共同舉辦,梅豔芳首屆奪冠後與華星簽約便是順理成章。

同樣,張學友也得到了一紙合約。

冠軍加身,唱片公司合約,接下來就該出道當歌手、發唱片、躋身歌星行列了吧。

沒有。我們的“歌神”還不敢這麼做。

新人簽約唱片公司是不發薪水的,發唱片以後才能拿提成,這是當時的行業規則。

文員賺的錢雖然不多,但多少可以讓五口之家好過一些。

所以,張學友儘管簽了合約,但沒有立即辭職。原因也簡單,一個是真的缺錢,再一個就是小時候媽媽打的也挺疼的。

那他是什麼時候才真正開始一個歌手身份的呢?首張唱片發行並大賣三個月後。

你沒看錯,不大賣都不敢辭職。你說他有多窮。

85年,香港歌壇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三足鼎立。

在三足的縫隙中,殺出了一匹黑馬:身爲文員的張學友,和他的首張專輯《Smile》。

《Smile》問世便引發強烈反響,最後賣到了20萬張。

香港的白金唱片認證標準是5萬張,這個認證等於市場受歡迎程度,沒有白金唱片,你連開演唱會的資格都沒有。

而張學友,第一次發聲就是4個白金!

要知道,譚詠麟首專《反斗星》賣了15萬;張國榮前三張唱片(分別英語、粵語、國語)加起來才賣了5萬張;

同爲四大天王的劉德華,也是在85年發行了首專《只知道此刻愛你》,銷量僅有486張。

窮小子一夜爆紅,對於此前並無信心的張學友而言,無異於中了頭等大獎。

86年初,寶麗金趁熱打鐵,火速爲張學友打製了第二張專輯《遙遠的她·Amour》,並連續七週佔據銷量排行榜。

兩張熱銷專輯,加上《遙遠的她》《月半彎》等數首傳唱熱歌,張學友一時風頭無兩。87年,更是在紅磡舉行了個人演唱會,並且也是連唱6場。

後來他回憶說,當六場演唱會的報酬遞到他手上的時候,他的手都是顫抖的。

有作品、有銷量,也有人氣,高歌猛進的張學友,在勢頭上一度直逼當時的兩大天王:譚詠麟和張國榮。媒體也普遍認爲,他或許是將來最有可能接手天王位子的男歌手。

張國榮 譚詠麟

儘管出道前略顯曲折,但到目前爲止,張學友的音樂路還算順利。

然而,越是一帆風順的時候,越是要警惕樂極生悲,看似光滑的路面,說不定就埋着雷。

張學友音樂路上的雷,不是瞬間爆炸的。但它確實有徵兆,只是沒有及時發現。

從第三張專輯開始,銷量開始直線下降,兩大天王霸佔了各大音樂榜單,但這些都沒有引起張學友的警惕。

直到88年的《昨夜夢魂中》跌落谷底,只賣了區區2萬張。

張學友才一下子慌了神。

一個歌手的唱片沒有銷量,對於唱片公司也就沒什麼價值,原本傾斜在張學友身上的資源被縮減。市場不買賬,演唱會也便無從談起。

東山再起,遙不可知。

轉行?大學文憑都沒有,除了文員也沒其他經驗。

那回去做文員?已經是一張人人識得的熟面孔,回去人家也不見得要。

別無他路,只能一邊繼續在唱片公司耗着,一邊拍戲養家。

許冠傑

86年,許冠傑威風不減,拿下了當年的勁歌金曲榮譽獎。張國榮和譚詠麟分別獲得金曲金獎和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香港樂壇男歌手的江山,依舊被前輩們牢牢把持着。

張學友原本是最可能改變這一切的人,但他現在連追趕的資格都沒有。

一年前還花團錦簇、無限風光,轉眼便門前冷落、根孤伎薄。巨大的心理落差,需要負責的家庭,以及對未來的迷茫,三個重擔重重壓在25歲的張學友身上。

於是,酗酒成了他的逃避方式。

最厲害的時候,他一週能醉三五次。拍戲也不除外,有時候這邊唸完臺詞,轉身便躲到一邊嘔吐。

時而清醒時而醉,醉的時候又多於清醒。這樣的狀態,張學友持續了近三年。昔日好友漸漸疏遠,出道時的正面形象也幾乎被消耗殆盡。

同一唱片公司的陳慧嫺,特意邀請他合唱了《一對寂寞的心》,也沒能幫他挽回聲名。

88年10月,歌壇一姐梅豔芳的生日會,因爲有人扔蛋糕不歡而散。醉酒的張學友恰好被媒體拍到,所以,外界都將矛頭對準了酗酒成性的張學友。這直接讓他的公衆形象跌至負面。

有兩次,他走在街上都會被人指着鼻子罵。

梅豔芳

本就心灰意冷,放眼四望,又是一片白茫茫。

此事後,張學友有意識的開始減少飲酒,但在剩餘的爲數不多的朋友身上,他又捅了婁子。

第一次,朋友大婚,他席間醉酒將酒潑在地上,朋友只得替他賠償酒店。第二次,該朋友孩子生日宴,他又反客爲主當成了自己的主場,引得朋友心生不悅。

第二天酒醒以後,張學友向朋友道歉,並承諾40歲以前再不飲酒。而他,也真的做到了。

不酗酒的張學友,並沒有從此奮起直追。

因爲這是在80年代的末期,譚張爭霸的局面依然在繼續,任何男歌手站在這兩位巨星身旁,都只會被掩蓋光芒。

混跡於片場的張學友開始試着打磨演技,慢慢也塑造了許多經典的角色,甚至還憑藉《旺角卡門》裏的“烏蠅哥”,拿了最佳男配。

後來有人說,張學友是被唱歌耽誤的影帝。這哪是耽誤啊,分明是被逼出來的!

熒幕上的討喜,無法填補一個歌手的內心空虛。

想要重回歌壇主舞臺,屬於張學友的機會,還沒有到來。

公元1076年,蘇軾爲避免朝堂爭鬥自求外放,在月圓之夜寫下了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一句“高處不勝寒”,已現退隱之意。

900多年後,站在香港歌壇巔峯的譚詠麟和張國榮,同樣體會着“高處不勝寒”的寒氣逼人。

八十年代末,譚詠麟退出獎項之爭,隨後,張國榮也宣佈退出歌壇。持續長達三年的“譚張爭霸”,自此落幕。

無所厭離,何從出世?蘇軾這句詞,又在兩位天王身上得到了印證。

人雖厭離,但歌壇的風還在繼續吹着。

黎明

1990年,走偶像路線的劉德華和黎明開始嶄露頭角,二人被封爲“雙子星”。

同樣在這一年,張學友開始發力,發行的專輯《夢中的你》銷量不佳,但質量堪稱上乘,其中《李香蘭》《人間道》都流傳甚廣。

兩個偶像派,加上一個實力派歌手,黎明、劉德華、張學友,組成了樂壇“三劍客”。

91年,張學友再發新專《情不禁》,期盼已久的轉折隨之到來。

《情不禁》中的《每天愛你多一點》響遍大街小巷,“學友式”情歌名滿天下。《每天愛你多一點》橫掃各大榜單的同時,張學友的歌壇地位也最終被確立。

此時,在臺灣爆紅的郭富城,開始在香港歌壇聚攬人氣。在媒體和歌迷的呼應下,“三劍客”拓展隊列,“四大天王”時代自此開啓。

我們的“學友哥”,終於可以鬆口氣,但缺錢時的感受、備受冷落的滋味他還心有餘悸。儘管歌唱事業逐漸走上正軌,演戲這塊,他直到96年纔敢暫時息影。

終歸還是不自信啊。

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歌壇繼續大殺四方!

92年,44歲的許冠傑急流勇退,在“光榮隱退”羣星演出中,譚詠麟首次尊稱其爲“歌神”,這個稱號隨即傳遍整個歌壇,並被沿用至今。

譚詠麟、張國榮、許冠傑等前輩先後讓位,歌壇新人能夠馳騁的天地愈加廣袤。

同在這一年,郭富城從臺灣來到香港,“四大天王”齊聚,香港整個娛樂圈的浪潮都隨之而轉。

也是在這一年,不敢絲毫懈怠的張學友,繼續用一張《真情流露》鞏固着地位。

這張專輯,是張學友所有唱片裏最具代表性的一張,也是他唯一一張被髮燒友認可的唱片。12首的歌單裏不僅出了9首上榜歌曲,45萬的銷量至今還保持着香港本地的銷量紀錄。

還是在這一年,張學友榮獲“香港藝術家年獎”,這也是他迄今爲止音樂生涯的最高榮譽。當然,如果不是99年宣佈永不再領取樂壇任何獎項,他的獎項成就應該會更高。

這個獎,後來“四大天王”裏的劉德華和郭富城也都拿了,但分別又比張學友晚了9年和13年。

92年年底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衆星雲集,除了“四大天王”外,還有王菲、李克勤、林志穎,以及張衛健等。

但晚會結尾,當廣播界大姐大俞錚喊出“歌神接班人”這個稱號時,這注定就是隻屬於張學友一個人的“封神現場”。

加封“歌神”的第二年,最經典的《吻別》問世,這首歌不僅將張學友從粵語圈推向國語圈,還將“歌神”的稱號帶到了全世界每一個有華人的角落。

自此,張學友的歌神篇章,纔算是真正開啓。

對了,當年俞錚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寄望他能夠將他積極進取、永不言倦、不輕易放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多地灌輸在他的歌曲和作品裏面;他應該知道,對於很多的青少年和歌迷,他的影響可能大過那些社工、老師,甚至父母。希望他能夠繼續做一個好的榜樣,不單只是衆望所歸,還會無愧無悔地成爲九十年代歌神的接班人——張學友!

時隔28年再看這段話,說的不就是現在的張學友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