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幾十個曾有名,在這些曾用名中最古老也最知名的,就是金陵。今天的南京市,喜歡用古代曾用名給各市轄區命名,如江寧區、秦淮區、白下區、建鄴區,但是金陵這個名字,沒有哪個區能有資格單獨使用,因爲這是隻有南京城纔有資格用的古稱。

很多關於南京的古書都以金陵爲名

無數的文獻資料裏都說南京舊稱金陵,但是對於南京爲何叫金陵,今天很多文章,包括一些學者的研究專著裏,也只是簡單地一筆帶過,鮮有專著來深入地考證此問題。本文通過對一些史籍記載的梳理,來分析這個問題。

南京夫子廟

金陵辨析:歷史上的兩個金陵

在人們的印象裏,金陵是南京獨有的稱謂,南京也一直以金陵古城來自稱。但是,在歷史上,金陵其實並非南京獨享的名字,至少在六朝之前是這樣。

茅山金陵南朝梁陶弘景《真知鋯》卷十一雲:

“漢靈帝時,詔敕郡縣採句曲之金,以充武庫,孫權時,又遣宿衛人採金,常輸官,兵帥百家遂屯居伏龍之地。因改爲金陵之墟名也。”

句曲山,也就是今天句容茅山,因漢代茅盈與兩個弟弟在此修道,後來改稱茅山,成了道教聖地。漢代,這裏叫伏龍之地,此山曾產金,朝廷駐有軍隊在此開採金礦,到了東吳孫權時期繼續在這裏開採金礦,並把這裏的改名爲金陵墟。

陶弘景在書中還引用《河書中篇》曰:

“句金之山,其間有陵,兵病不往,洪波不登,此之謂也……金陵,古名之爲伏龍之地。”

陶弘景所說的金陵,其實是指的今天茅山一帶的金陵,爲了區分我們稱其爲茅山金陵。關於茅山金陵的具體位置,陶弘景在書中有清楚的記載:

“金陵之左右, 汧谷溪源, 陵之左有山也, 右有源汧名柳谷, 陵之西有源汧名陽穀。”

《景定建康志》也說

“伏龍山在柳汧之間。 柳汧即柳谷泉, 與中茅峯相近, 狀如龍, 其上產金, 昔人採之。 ”

中茅峯是茅山山峯之一,古代茅山有大茅峯、中茅峯、小茅峯,王安石曾登上此三峯,爲每個峯寫詩一首。

茅山

南京金陵說完茅山金陵,我們來說另外一個金陵,南京金陵。

南京的金陵一般認爲是始於金陵邑,《景定建康志》 卷二十“楚金陵邑城” 條引舊志即雲:

“威王滅越,私吳越之富, 擅江海之利,置金陵邑於石頭。及懷王,爲秦所滅。至漢高帝時,封韓信於楚,鄣郡屬焉,六年廢。”

南京先是屬吳,後被越國吞併,楚威王又滅掉了越,把吳越之地收入囊中,爲了利用江海之地勢,在長江與秦淮河交匯口的石頭山修建了金陵邑城。這是南京第一座有行政區劃的城市,兼具軍事和行政功能。所以後世喜歡稱南京爲金陵。

從金陵邑開始,南京的軍事、政治地位一步步提高,逐漸成了江南政治經濟中心,所以從六朝時期開始,金陵基本就成了南京的專用雅稱。茅山金陵已經漸漸被人們忘卻。

六朝前的兩個金陵

金陵得名考:古人關於金陵的三個猜想

很多人,包括很多南京人,認爲金陵這個名字的由來,跟當年秦始皇埋金斷龍脈的傳說有關。古人對於金陵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整理從六朝到明清的史籍中關於金陵的記載,大體有如下三種:

因山得名說

吳越時期的金陵山

《建康實錄》 卷一雲

“越霸中國, 與齊、 楚爭強, 爲楚威王所滅,其地又屬楚, 乃因山立號,置金陵邑也。”

這裏說的很清楚,“因山立號”。那麼,是因哪座山得名呢?《至正金陵新志》 卷一引《輿地志》解釋了這個問題,

“鐘山, 古金陵山也,縣邑之名, 由此而立。”

鐘山,也就是今天紫金山,原來在更早之前此山叫金陵山,金陵邑因爲建在石頭山上,石頭山是金陵山的餘脈,所以“縣邑之名, 由此而立”。

《金陵古今圖考》中吳越時期楚地圖考

因金壇得名說《建康實錄》 卷一中,對於金陵得名還給出了一個說法,“或雲地接華陽金壇之陵, 故號金陵。”南京最早的地方誌,南宋景定年間的《景定建康志》,也對金陵之名進行了辨析,其卷五《建康圖辨金陵》中說: “又曰地接金壇,其山產金,故名。

在這兩個不同時期的說法中,都提到了“地接金壇”。金壇,今天依然存在,就是常州市金壇區,以前是金壇縣。因位於茅山腳下,得名於茅山華陽洞,相傳洞中有天市壇,秦朝時名“句金之壇”“金壇百丈”。

從金壇到南京足有110公里

從地圖上看,今天的金壇雖然離南京不遠,屬於南京都市圈,但是相距也有110公里,今天開車都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在古代的交通方式下,真的不算是“地接”能形容的了。再看地圖,金壇距離茅山倒是非常近,今天的金壇區還跟句容共有茅山,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這裏的“地接華陽金壇,故號金陵”說的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茅山金陵。

因埋金得名金陵埋金斷王氣的傳說,不光今天盛行,在古代也有此說法。不過,下令埋金的不是秦始皇,而是楚威王。

《太平寰宇記》中引用《金陵圖經》 雲:

“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

《景定建康志》卷五在考辨金陵名字的來歷時,也提到了這一說法,說

“金陵何爲而名也?考之前史,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

雖然這個說法很有羣衆基礎,但是對比一下歷代史書,會發現一個問題,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太平寰宇記》,這是一部古代地理志,撰於北宋趙光義年間。而在此之前的唐、六朝,甚至再往前的史籍中都沒有這個說法。按說,如果真有其事,與之年代相近的秦漢史籍該有記載纔對。所以,有史學家認爲這可能是晚唐時期的好事者杜撰出來的,被宋朝官方文獻收錄,這才流傳下來。

因金壇得名說,地理位置不對。因埋金得名說,疑似杜撰。分析下來,最靠譜的就是因山得名說了。這也是目前在學術界最爲大家所接受的說法。金陵這個名字起源於金陵邑,而金陵邑的得名來源於金陵山,也就是今天的紫金山。

金陵並不晦氣,且高不可攀

網絡上有一些不瞭解情況的人,呼籲南京換一個古稱,說金陵這個名字太晦氣。還有些人把在南京建都的王朝短命,歸罪於金陵這個名字,說陵就是墳墓,不被埋葬纔怪。

這都是無知的妄言。金陵這個名字可不晦氣,倒是很貴氣。

金,有黃金,也有赤金。紫金山上產的,就是赤金,其實就是銅,也叫赤銅。在古代,尤其是前秦時期赤金跟黃金一樣都很珍貴。紫金山頂的岩石因含有赤金,在太陽的照射下會發出泛紫色的光芒,所以古人把這座山叫做金陵。這就跟今天叫紫金山一個意思。

紫金山山頂岩石

陵,《說文解字》中注“大阜曰陵”,也就是高山。

紫金山屬寧鎮山脈,雖然只有448米的海拔,但是這個高度足以傲視羣雄,因爲是附近最的高山。古人對高山有一種崇拜,認爲高山是神靈的居所,也是與天神溝通的途徑。而皇帝又是上天在人間的代理人,所以古人常把山陵比作具有最高統治地位的帝王,帝王去世叫山陵崩塌,這也是駕崩之說的來歷。帝王喜歡在生前爲自己建墳墓,但是帝王及其尊貴而且還活蹦亂跳呢,這就不能說是墳墓,爲了避諱就叫陵。後來,帝王的墳墓就專稱陵。

紫金山上明孝陵全景

結語

金陵是南京的古稱,但在六朝之前這並不是南京的專稱,當時有兩個金陵,一個是南京,一個是南京旁邊的茅山。但隨着南京被孫權定爲東吳都城,並在南朝時期逐漸發展成江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同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南京金陵之名越來越響亮,甚至蓋過了當時的正式名稱,而茅山之金陵則慢慢被人們忘記,金陵終於成了南京的專用名稱。

金陵這個名字其最早來源是金陵山,是紫金山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名稱,因山頂岩石含有赤金,被陽光照射時泛出紫金色,得名金陵。陵,即爲高山的意思。

參考資料:

周應合 《景定建康志》 宋代

朱陳沂 《金陵古今圖考》 明代

許嵩 《建康實錄》 唐代

王志高 《金陵邑與金陵邑城綜考》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曉莊學院學報》第5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