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逸夫小学为新生举行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记者赵春亮摄

教育,扛起千万家庭的希望和梦想。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朝着教育大变样这个目标,与时间赛跑,抢时增速跑出加速度,争分夺秒干出大变样。

推进各类教育大变样

学前教育补齐短板。扎实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现2020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的目标。全面完成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项目建设,新建市蓓蕾幼儿园。持续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做好全市纳入治理的52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回收、转办公办幼儿园工作,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5所以上。充分利用闲置资产举办一批公办园,将6处闲置国有资产改扩建为公办幼儿园,建成投用市蓓蕾幼儿园北湖分园。收回租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幼儿园。制定普惠园认定和扶持办法,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持续开展“无证园”专项整治工作。

义务教育巩固提升。进一步优化调整乡村学校网点布局,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积极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实现大班额占比控制在5%以内。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装备标准统一,推动薄弱学校装备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

高中教育普及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将大班额占比控制在5%以内。科学制定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加大我市中职学校招生力度,确保职普比达到4:6。策应高考改革,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完善高考改革基础条件。加大体(艺)教融合力度,推进省级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提升普通高中育人水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出台《新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实施办法。推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开展“3+2”合作培养,扩大全市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全力推进市职教中心新校区建设,助力省职教园区做大做强。继续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确保7个院校15个专业1500名学生参加现代学徒制。加大省级达标中职学校建设力度和达标中职学校转升普通中专建设力度,推动分宜职业技术学校、新余司法警官学校申报省级达标中职学校,推动江西康展汽车科技学校转升普通中专。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更多毕业生留余就业,力争留余就业率达11%。

特殊教育扩大覆盖。完善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特教学校作用,进一步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阶段延伸,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机会。

推进教育民生大变样

全面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全市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控辍保学等突出问题,强化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失学辍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预算分配、资助标准、资金发放精准化水平,及时发放资助资金,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

全面推行小荷工程。按照市级有策、县区有力、乡镇有招、村委有应、学校有为、学生有敬、家庭有责、社会有爱的“八有”要求,在全市63个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全面推行,惠及学生13000余名。

全面推进水花行动。全面落实《新余市水花行动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确保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生人人参与游泳技能培训,其中80%以上的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游泳技能,70%以上的城区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培训学生13000余名。

全面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做好全市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落实“盯紧人、严守门、稳人心”和“五个一律”要求,做好人员管控。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不停教”部署要求,组织线上教育教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制定“两案九制度”,强化宣传引导,深化健康教育,做好防控物资储备,抓好防控督促检查,将防控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坚决打赢全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阻击战。

推进教师队伍大变样

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新余市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十六条》,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完善教师招聘办法,扩大教育系统选人自主权。壮大教师人才队伍,通过重点中学赴外招聘、中小学(幼儿园)参加全省统一招聘、引进市外在编在岗教师人才等方式补充在编教师数量。加大教师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优化城乡教师队伍结构。重新核定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在总量控制教师编制的基础上,调剂使用农村富余教师(编制),促进农村教师向城区合理流动,补充城区教师空缺。持续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优化农村学校教师科学结构,带动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校长教师培训培养。实施校长培养工程,开展校长轮训,提升校长管理水平。实施教育领军人才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三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出台《新余市中高考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对获得省级及以上综合荣誉和高考质量等教学成果奖的校长、教师,以及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和在全国全省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奖师生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推进教育保障大变样

推进城区中小学学位扩容工程。新建松山小学、仰天岗小学、燕子山小学等3所小学,新建迎嘉中学、袁河学校、虎跃中学等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进市长青小学综合教学楼、新钢一小综合教学楼(三期)、市三中综合教学楼、市六中教学楼、新钢中学第七教学楼等5所学校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高新一中、北湖小学、珠珊中心学校、凯光小学、仙女湖一小、市五中综合教学楼、市逸夫小学综合楼、新钢一小综合教学楼(二期)、高新一小扩建工程、高新二小扩建工程、高新三小扩建工程、分宜三小综合楼,迁建市职业教育中心,确保2020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建成投用学位17350个。实施学校运动设施功能提升工程,完成市逸夫小学运动场整体改造、市铁路小学校门扩建和运动场改造、新钢中学运动场和市四中运动场维修改造、市五中老教学楼和运动场改造,建成投用新钢一小室内跳水馆。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教育信息化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施校园网改造工程、普通高中教育信息化攻坚工程、高质量班班通工程、中小学“智慧(数字)校园”工程,完善“余教云”云体系。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坚持应用驱动,推进“余教云”常态化应用,打造若干所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以数据驱动推动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精准化管理。大力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赣服通”教育服务水平,全面启用教育协同办公、专项管理、教育督导、智慧校园系统的应用。探索智慧教育创新实践,争创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

推进教育改革大变样

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全面落实《新余市主城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试点组建市一中和市四中两个教育集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缩小主城区中小学校际差距,缓解主城区中小学校大班额,促进主城区中小学教育均衡优质持续特色发展。

打造近视防控改革示范区。推进近视防控示范学校建设,形成近视防控有效机制,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9年的基础上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推进“县管校聘”教师改革。督促指导渝水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着力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支持县(区)探索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

推进教学质量大变样

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抓实教学常规管理,抓牢教学过程管理,实行校长推门听课制度。规范考试评价,统一组织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中学期末质量检测和高考模拟考试,建立中小学基础年级不定期抽查考试制度。加强教学研究,完善市、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完善多形式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联系点制度,抓好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推进教研机构与学校学科共建。加强监测评估,建立以起始年级为基点,对中小学每个年级、每个学科进行跟踪管理的制度。建立统一考试分析报告制度,加强教学质量分析。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考核机制,科学制定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德育,牵头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活动,加强爱国主义主题宣传教育,深化“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文化教育活动,加快推进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加强体育,抓好“体育艺术2+1项目”,让学生掌握两项终身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深化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力争校园足球全省“四连冠”;举办好全市中小学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系列赛事。加强美育,开足开齐开好美育课程,全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组织参加全国、全省中小学生艺术活动并刷新参赛成绩。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指导学生参加学校集体组织的校内校外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