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傑

孫霄先生的大作《中英街的形成與變遷》面世了。翻閱着這本散發着墨香的圖書,作爲本書的責任編輯,我此刻的心情多少有些激動。這是本十分難得的好書。爲編撰這部書,孫霄先生即使以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館長之便利,在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後,仍精心考證、苦苦鑽研,歷時經年,其廢寢忘食之甘苦實非尋常人所能盡知。

我做出版社編輯,斷斷續續也有二十多年,期間各種作者可謂見過無數。然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能像孫霄先生這樣一部成型書稿,編好了又三番五次要回去改來改去的還真就不多。書稿都打樣了,他仍不罷手,一個電話追來,說書中某個古村名與當地老人說的不一致仍要作出修改。爲他這種嚴肅認真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動,我和設計人員也就三番五次地同意了他這改這改那的要求。

—條小街,兩種制度,百年風雲。中英街,是中國近現代史一個特殊的縮影,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一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博物館。孫霄先生運用大量翔實史料,向人們詳細介紹了這條小街的由來,以及這條小街一百多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個側面,向人們展示了近現代中國因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從領土割讓到閉關鎖國,又從改革開放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揭示了在中國只有實行改革幵放纔是實現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這樣一部有重要價值的圖書,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新聞出版局列爲省級重點圖書,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中英街,可以說是當時的深圳人以及曾經到過深圳的人的“集體記憶”。

1986年我在遼寧省新聞出版局做團委書記,那年的盛夏我隨遼寧團省委組織的“考察團”第一次造訪深圳。當時的深圳正在熱火朝天地蓋高樓大廈,到處一片建設景象。在開完座談會,參觀完國貿大廈和“大家樂”之後,大家最企盼的項目就是遊覽中英街了。陪同的團市委同志早早就把我們的身份證收走了,說還要辦特別通行證,而且名額有限很不容易,這就更增加了我們對中英街的神祕感。

記得進入中英街那天,門口堵得是人山人海,人們手舉着通行證排着長龍一個個被查驗過關,這景象在內地是從未見過的。過到中英街仍然是人山人海,一二百米長的鄉間小街塞滿了熙熙攘攘的購物人流,街中兩側,一邊是“中國的”,一邊是“香港的”,着裝各異的兩地警察巡視在馬路中央的自方一側,不越雷池半步。中方遊客多是趁香港警察不備快速溜到對面的“香港”去買東西,買好後再趁人不備重新回到“祖國”從中英街出來,人們的手上已經是大包小裹,相互喜孜孜地展示,無非都是衣服、香皂、絲襪之類C香皂和絲襪都印着洋人商標,帶回去可資炫一我去過香港了!

十年後我奉調到新華社香港分社工作,來到真正的香港,才知道中英街與香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儘管如此,當年中英街給我的印象卻一直揮之不去,甚至一直延續到不久之前:內地一位下派做縣委書記的老同學第一次來深圳考察,提出第一個想去的地方就是中英街。當時我正爲孫先生編輯這本 《中英街的形成與變遷》,而孫先生又恰好是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的館長,跟邊防打個招呼,我們的車便直接開進了中英街。

孫先生派講解員專門陪着我們轉,然而當年熱熱鬧鬧熙熙攘攘的小街,如今望去卻是空空V蕩蕩冷冷清清。當年的破舊低矮的店鋪如今都變成了嶄新高大的騎樓,經營日用品、金飾和藥品的商店,裝潢雖寬敞漂亮卻鮮有顧客光顧,許多琳琅滿目的商品更是門可羅雀、無人問津。我們一行人只十幾分鍾便走完了當年大半天也出不來的這條聞名遐邇的中英街。

縣委書記好生疑惑:大名鼎鼎的中英街怎麼會是這個樣子?是啊,短短二十來年,這中英街的變化也是太大了,前後竟恍如隔世。我相信世界上沒有那一條小街會像中英街這樣曾吸引過如此多的人的目光,也沒有那一條小街會像中英街這樣濃縮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風雲變幻充滿着屈辱與輝煌的百年曆史!

《中英街的形成與變遷》出版了,有關中英街的過去,孫霄先生都做了詳盡的敘述,當中還配有大量的珍貴圖片;對中英街的現在和未來,孫先生也做了真實的描繪和熱切的展望。說實在話,編輯這本書也圓了我自己的一個夢——不但讓自己,更想讓那些如縣委書記般對中英街魂牽夢繞和感興趣的人都知道了它的來龍與去脈。

(本文已收入作者散文集《鄉愁,抹不掉的記憶》)

作者簡介:

王傑,1959年生,1979年就讀於遼寧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先後在魯迅美術學院、遼寧省新聞出版局、遼寧人民出版社、新華社香港分社、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香港商報和深圳報業集團從事專業和管理工作。曾任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副總編輯12年。現爲深圳報業集團編審。

從事出版工作前後20餘年,策劃責編的圖書有20餘種獲省部級以上優秀圖書獎,其中《鄧小平設計中國改革開放實錄》榮獲1996年中宣部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一等獎,《愛向汶川——深圳人震區救援日記》榮獲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特別獎。

在派駐新華社香港分社期間,曾榮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中央迎回歸宣傳領導小組頒發的榮譽證書。

主編過圖書《世界體育趣聞》《院士的青少年時代》,發表過各類文章五百餘篇,出版過散文集《三情集》《鄉愁,抹不掉的記憶》,系報紙專欄作家和深圳市委宣傳部出版物審讀專家組成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