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軍購”,可能是壓垮臺灣的最後一根稻草)

前幾天,美國相關部門就“愛國者三型導彈重監測”6.2億美元(約182億元新臺幣)對臺“軍售”案“知會國會”,此案可望在一個月內生效。所謂“愛國者三型導彈重監測”,就是原來購買的“愛國者三型導彈”到期了,要測試是否合格並更換部分過期的零件,通俗地講,就象食品要過保質期了,重新換個標籤。美國於2008年出售4套愛國者三型系統及330枚愛國者導彈,2010年又出售3套愛國者三型系統及114枚導彈給臺灣,這些系統及導彈在臺服役10多年了,該翻修延壽了。只是這個標籤你不能自己換,要付費給有認證資格的機構來換,收費當然不會低。

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對臺“軍售”呈常態化之勢,這次“軍售”案是特朗普任上的第7次對臺“軍售”、也是今年的第二次。美國對臺“軍售”,一方面是通過提升臺灣軍事力量在中美關係中打“臺灣牌”,另一方面,通過“軍售”向臺灣傾銷淘汰的武器裝備,收取“保護費”。所以,我們總是看到,在民進黨當局一片“感謝”聲中,美國把一批批淘汰貨以高的離譜的價格傾銷到臺灣。

只是,在美國軍火商賺得滿盆滿鉢的時候,臺灣還付地起這高額的“保護費”嗎?

據島內媒體報道,截至今年6月底,臺灣負債5.68萬億元新臺幣,平均每位臺灣人揹負24.1萬元新臺幣債務。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影響,島內綜所稅和營所稅比去年同期下降17.2%,而縣市等各級政府舉債舒困已成常態,債務將快速增長。在民進黨當局舉債“交保護費”的時候,事關民生的勞保、健保、長照,卻都面臨入不敷出的破產狀況。據估算,島內勞保今年收支缺口達到181億元新臺幣,雖已挹注200億元新臺幣止血,但2年後缺口將高達522億元新臺幣,2026年缺口更將達到1320億元新臺幣。健保,2017年開始每年都虧損100多億元新臺幣,今年缺口將超過600億元新臺幣,2022年更有超過1000億元新臺幣缺口。長照方案,1年只能提供300億元新臺幣財力,但現在有失能人口80萬人,幾年之內將有百萬失能人羣,估計需每年耗費1200億元新臺幣。就在這些民生項目將要破產之際,民進黨當局又不斷加大對美“軍購”,加大了債務負擔。

據推算,自2017年到2030年島內軍事投資預算規模達到4000億元新臺幣,2021年起將進入支出高峯,當年度需編列1161億元新臺幣支出,2022年需882億元新臺幣,持續支付到2030年。

近年來,臺灣經濟一直低位成長,早已沒有了當年“四小龍”的榮光,在大陸經濟快速成長的光芒下,臺灣實在是一個不太大的經濟體,去年臺灣的GDP已經排在福建省之後了。以臺灣有限的財力,擺出“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架式,妄圖“以武護獨”,真是有點自不量力。

蔡英文上臺以來,走上了“投美謀獨”的“獨木橋”,去年又通過煽動“反中仇中”民粹連任成功。不斷升高兩岸對立,已成了民進黨選舉、維持政權的工具。然而,靠這種方法在島內贏得越多,在兩岸就越沒有安全感,越沒有安全感就越想找“保護傘”。渴望對美“軍購”交“保護費”,成了民進黨當局自我安慰、提升“安全感”的主要途徑。只是,臺灣經濟能支撐多久呢?民進黨當局爲了選舉,政策性買票要大撒錢,爲了鞏固政權,各項民生更不能減,也許,不斷加碼的“軍購”將是壓跨臺灣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兩岸關係纔是臺灣安全的“法門”。民進黨當局與其花錢買“安全感”,不如反思如何改善兩岸關係。“挾洋自重”只能成爲美國遏制大陸的一棵“棋子”,“以武謀獨”更是螳臂擋車自取滅亡。(且十)

崔宇威 本文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崔宇威_NBJS1134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