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遇見你,我們來認識這樣一位95後的女生,她叫唐瑋鮮,97年出生,就是大屏幕上積極施救的這名女生。

面對暈倒在路邊的老人,她挺身而出,爲老人做心肺復甦,而老人遲遲沒有反應,她一邊流淚,一邊繼續對老人急救,爲老人爭取生的機會。

6月22日下午,上海市浦東新區龍居路,一位老人踉踉蹌蹌走了數十米後,突然摔倒在路邊。

聽到有撞擊的聲音,我出來看到有一位老人倒在地上,我就趕緊回自己店裏拿手機打了110、120。

正當大家手足無措時,一位揹着淺色書包、身穿黑色衣服的女生路過此地。見此情況,她停下腳步,向周圍人詢問情況。

她到之後我還問她,我們兩個要不要先把這位老人扶起來?她說,不能扶,不能動,因爲怕造成二次傷害,就沒動。我看她先是摸摸他的手,看他的嘴巴,看他的眼睛,看到她有點着急,就覺得可能有點嚴重。

在等待急救車到來的過程中,女生一直在觀察着老人的狀態,然而老人的呼吸心跳逐漸停止。見狀,女生立即給老人採取了心肺復甦的急救措施。

一直沒有停,她還在拼命搶救,急得滿頭大汗,眼淚也掉下來了。

女生忍着淚水,堅持給老人做着心肺復甦。大約十多分鐘後,110、120相繼趕到現場。

120過來呢,把老伯救走以後,小姑娘放聲大哭了,覺得自己學醫的,做臨牀的,沒能把老伯救過來,覺得自己內疚。旁邊的好心人一邊安慰她,一邊叫她坐在椅子上。

隨後,老伯被送進附近醫院進行救治。

在老伯送上救護車後,女生擦乾眼淚默默離開了。而她含淚施救的舉動感動了現場的羣衆,通過她提到的在新華醫院實習的訊息,我們的記者找到了她。

唐瑋鮮,是桂林醫學院2016級臨牀本科生,今年5月剛剛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報道,開始爲期一年的實習。事發時,唐瑋鮮正在回宿舍的路上,身爲醫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她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

因爲我是一位醫學生,正在進行臨牀工作,日後我也是要成爲一名醫生的。對於一個生命在我面前需要我救治的時候,我肯定必須要採取措施。其實一開始吹氣的時候,我也有很擔心,因爲畢竟現在是疫情期間,特殊時期,我對自己問如果選擇不做這件事情,你可以承擔嗎?你面對這位老爺爺,面對他的家庭,甚至面對自己的時候,你可以坦然嗎?所以我當時就想着說必須要去這麼做。

然而唐瑋鮮只在學校接觸過心肺復甦的急救培訓,並沒有在臨牀上有過實踐經驗。現場的緊迫感讓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一時間,各種情緒湧上唐瑋鮮的心頭。

第一次面對這樣情況的時候,我就非常着急。到後面就非常地擔心說有一個生命就這樣子從我眼前離開了,但是我所做的並沒有做得很好。當時是一個非常自責的一個狀態。(後來)變成了到後面一邊哭一邊做。我也不敢停下來。

將老人送上急救車後,唐瑋鮮忍不住擦起了眼淚。

當時就哭得根本沒辦法停下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作死亡。所以對於我自己來說震撼還是非常大的。

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是不是不會哭了?

我希望我是這樣,再面對這樣情況時候能夠更加冷靜一些。因爲畢竟情緒會影響對病人病情的判斷。

雖然採訪中唐瑋鮮一直表示自己做得不夠好,但是她的舉動得到了現場目擊羣衆以及網友的鼓勵與點贊。

親眼看見白衣天使,犧牲的精神,我感到感動。社會的正能量,應該發揚。

首先我們說她勇氣可嘉,因爲在新冠疫情情況下,能夠對陌生人進行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勇氣是非常可嘉的。據我所知後期這個患者被收治入(重症)監護室,也就是說入院的時候心跳還是有的,這樣的情況,爲他後續的治療做了一個時間上的爭取。

據記者瞭解,老人被收入重症監護室進行治療,但是很遺憾,十幾天後,老人還是不幸過世了。儘管最終沒能挽救老人的性命,但是唐瑋鮮第一時間的出手,仍舊一定程度恢復了老人的心跳。如果沒有她的及時搶救,生命很可能就終止在了那一刻。

其實對於這樣的施救,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影響社會對於及時施救者的正面評價。及時施救這個動作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義,不光可能挽救一個生命,更在於這個動作的帶動作用和示範意義。

多一個人有能力有意願出手施救,我們每個人就多一份在危機一刻生的希望。這也就是爲什麼要出臺“好人法”,也就是《民法總則》184條對善意救助者責任豁免的規則。

這次施救是醫學生唐瑋鮮在實戰中的第一次,對她從醫技到醫德都是一次考驗。而她顯然經受了考驗。這個時刻相信她會烙印在職業記憶裏。對病人的關切是一位醫者所有行動的起點,也是職業生涯走得更遠的動力。

(總檯央視記者 陳雯 李姜楠 張倩 周力 王睿哲)

責編:劉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