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有一個悖論,就是它很有可能成爲一種新技術,取得真正革命性的突破,但同時也有可能作爲貨幣而導致巨大的失敗。

在過去的幾年裏,比特幣的價格瘋漲了近100000%,不僅爲早期的投資者賺了一大筆財富,而且還將其打造成了一種極爲不穩定且具有投機性的投資產品,但創造新比特幣的過程的能量消耗也高得驚人。

歷史上也有許多新技術的發展故事,而這些新技術的初期發展與後期應用卻是天差地別,因此,所有比特幣作爲支付系統的應用嘗試,可能會被證明是隻是曇花一現。

中本聰在最初發布的白皮書中,把比特幣稱爲“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他提出的技術創新,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個具有更底層和通用的結構,這個結構具有兩個關鍵特徵:

第一,比特幣提供了一個可以創建安全數據庫的證明,即分散在成百上千計算機上的區塊鏈網路,這個網絡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來控制或驗證數據的真實性。

第二,中本聰設計了比特幣,維護分佈式賬本就能獲得少量的、通縮發行的比特幣作爲回報。

如果你將你一半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投入到比特幣網路幫助抵禦黑客和詐騙,那麼你將會得到一小部分比特幣作爲獎勵。

中本聰設計了這個系統,這樣比特幣的獲得就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難,從而確保了比特幣系統中一定程度的稀缺性。

如果你在早期幫助比特幣網路維護數據庫的安全,那麼你將比後來進入網路的人賺取更多的比特幣,這個過程被稱爲挖礦。

如果要更好地理解比特幣,只要記住以下兩點即可:

首先,中本聰設計了比特幣,給世界帶來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就是在沒有任何人對數據庫負責的情況下,讓數據庫內容達成了一致;

其次,無需支付正式工資或是分配股權,就能補償那些幫助維護數據庫的人們,而且還會讓比特幣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這兩個方法共同解決了分佈式數據庫問題、以及資金問題。

這兩個功能,現在已經被複制到了數十個受到比特幣啓發的新系統中,其中最典型的一個系統就是以太坊,這是Vitalik Buterin 在19歲時在一篇白皮書中提出的。

以太坊網路目前也有它自己的加密貨幣,就是以太幣,只不過目前的以太幣也出現了和比特幣一樣的價格泡沫。

但是以太坊設計的目的並不是爲了促進電子支付,而是爲了人們能夠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開發並運行應用程序。

目前,有數百個以太坊應用程序正在開發中,涉及的領域包括預測市場、類似Facebook的社交媒體、以及衆籌服務等等,但是目前幾乎所有的產品都處於內測前階段,還沒有準備好正式推出市場供消費者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