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实际没有六次)北伐中原,虽然因各种原因都失败了,但却丝毫没有影响诸葛亮的名气,反而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名垂青史,后世皆为他匡扶汉室之心而感动;包括后面“九伐中原”的姜维,虽徒耗国力,以致于蜀汉面对曹魏的进攻几乎无抵抗之力,但仍然获得了历史上的好评。

但有一人同样是北伐中原,且无论是规模还是对曹魏造成的影响力,都远在诸葛亮、姜维之上,结果却被后世嘲笑,这个憋屈的人是谁呢?没错,他就是东吴的君主孙权,绰号“孙十万”;为什么叫“孙十万”呢?因为孙权最喜欢带兵十万去北伐,但每次都狼狈撤退,甚至有一次,差点都回不来了。

和诸葛亮北伐只能走祁山的道理一样,孙权北伐也只能走合肥;不是说没有别的路走,只不过综合下来,走合肥是最合适的,因为合肥距离建业很近,便于调兵遣将;其次,攻破合肥之后,中原就是一马平川,进可攻退可守。东吴总计攻打过合肥六次,除了最后一次是由诸葛恪领兵外,前面五次都是孙权亲自领大兵。

第一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末,当时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除了派周瑜攻占荆州外,还想取得更大的战果,于是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想开拓西、北两边战线。时合肥太守为扬州刺史刘馥,孙权将军队围住合肥,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但不成功。曹操接到消息后,赶紧派将军张喜带兵解围。

当时合肥城经过数月的攻击,又连连下雨,城墙将崩,守军无奈之下只得用草和棕榈叶补上城墙,可以说,合肥城摇摇欲坠;但孙权却中了蒋济之计,以为曹魏的援军到了,便马上烧阵撤退,合肥之围得解。其实吧,张喜所率的四万大军由于道路泥泞难走,离合肥城还远着呢,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来计算,张喜是赶不到救援合肥了。

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15年,当时曹操正与刘备争夺汉中,留守合肥的只有张辽、李典、乐进以及七千将士;孙权想趁火打劫,于是再次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顺便洗刷上一次的耻辱;结果没想到这一次更屈辱,先是被张辽所率的八百死士打得军心溃散,就连战将陈武都被张辽所杀,要不是潘璋在后督战,估计东吴军队就要全线溃败了。

孙权见如此情况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张辽叱孙权下战,孙权不敢动;但终究因兵力太少,所以张辽很快便撤退了。孙权围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军班师,没想到退到逍遥津时,被张辽和乐进偷袭,死伤无数,就连孙权都差点被生擒了……

第三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33年,孙权扬声要攻打合肥,在满宠召集军队后,孙权的前锋军队却退走了;满宠经过分析后觉得此事蹊跷,必然是孙权用计,让曹魏把聚集起来的军队遣散后再突然进攻,于是便没有遣散军队。过了几十日后,孙权果然亲率大军过来。所以很多人觉得,其实第三次和第四次只能算是一次。

第四次合肥之战发生于公元233年,孙权出兵想围攻合肥新城,因合肥新城(230年新建)距离江水较远,孙权怕下船被偷袭,故而二十几日不敢下船;于是魏将满宠便设计遣六千步骑出城,而自己则率精兵在淝水隐处埋伏等待;后孙权果然中计,结果满宠伏军突起袭击,斩首数百,也有逃至河中溺死。

第五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34年,当时诸葛亮准备进行第五次北伐,遗使请东吴一起出兵;于是孙权进驻巢湖口,自称有十万人,亲自带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陆逊、诸葛瑾率万余人进驻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驻淮,向广陵、淮阴进逼,形成三路兵马北伐。

其实诸葛亮的北伐,魏明帝曹叡根本没放在眼里,反而是对孙权颇为重视,亲率水师前来援助;结果是满宠募集数十壮士,折断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在顺风放火,烧毁敌军攻城器具,射杀孙权之侄孙泰。加上吴军中士卒都多有病患,又听到曹叡大军将至,于是孙权撤退。孙韶军亦同时回师,只有陆逊军继续战斗,但不久亦撤退。

可以说,合肥是孙权的一块伤心地了,正儿八经的四次出兵,结果都是损失惨重,而且第一次和第四次还被戏耍了;而第二次时还差点把命留在了合肥。很多人可能会问,孙权怎么这么犟呢?从别的地方北伐不行么?其实别的地方更难,比如荆州,在经历关羽北伐那一次后,襄阳和樊城被修的跟铁桶一样,根本没有机会,其他的地方则是不适合大军登陆作战,所以东吴就这么被困死在了江东一块,难有作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