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曾六出祁山(實際沒有六次)北伐中原,雖然因各種原因都失敗了,但卻絲毫沒有影響諸葛亮的名氣,反而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名垂青史,後世皆爲他匡扶漢室之心而感動;包括後面“九伐中原”的姜維,雖徒耗國力,以致於蜀漢面對曹魏的進攻幾乎無抵抗之力,但仍然獲得了歷史上的好評。

但有一人同樣是北伐中原,且無論是規模還是對曹魏造成的影響力,都遠在諸葛亮、姜維之上,結果卻被後世嘲笑,這個憋屈的人是誰呢?沒錯,他就是東吳的君主孫權,綽號“孫十萬”;爲什麼叫“孫十萬”呢?因爲孫權最喜歡帶兵十萬去北伐,但每次都狼狽撤退,甚至有一次,差點都回不來了。

和諸葛亮北伐只能走祁山的道理一樣,孫權北伐也只能走合肥;不是說沒有別的路走,只不過綜合下來,走合肥是最合適的,因爲合肥距離建業很近,便於調兵遣將;其次,攻破合肥之後,中原就是一馬平川,進可攻退可守。東吳總計攻打過合肥六次,除了最後一次是由諸葛恪領兵外,前面五次都是孫權親自領大兵。

第一次合肥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末,當時剛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孫權除了派周瑜攻佔荊州外,還想取得更大的戰果,於是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想開拓西、北兩邊戰線。時合肥太守爲揚州刺史劉馥,孫權將軍隊圍住合肥,另派張昭進攻九江的當塗,但不成功。曹操接到消息後,趕緊派將軍張喜帶兵解圍。

當時合肥城經過數月的攻擊,又連連下雨,城牆將崩,守軍無奈之下只得用草和棕櫚葉補上城牆,可以說,合肥城搖搖欲墜;但孫權卻中了蔣濟之計,以爲曹魏的援軍到了,便馬上燒陣撤退,合肥之圍得解。其實吧,張喜所率的四萬大軍由於道路泥濘難走,離合肥城還遠着呢,如果按照正常的時間來計算,張喜是趕不到救援合肥了。

第二次合肥之戰發生在公元215年,當時曹操正與劉備爭奪漢中,留守合肥的只有張遼、李典、樂進以及七千將士;孫權想趁火打劫,於是再次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順便洗刷上一次的恥辱;結果沒想到這一次更屈辱,先是被張遼所率的八百死士打得軍心潰散,就連戰將陳武都被張遼所殺,要不是潘璋在後督戰,估計東吳軍隊就要全線潰敗了。

孫權見如此情況大驚,無所適從之下只好登上山頂,以長戟自守。張遼叱孫權下戰,孫權不敢動;但終究因兵力太少,所以張遼很快便撤退了。孫權圍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又遇上疫疾,便命大軍班師,沒想到退到逍遙津時,被張遼和樂進偷襲,死傷無數,就連孫權都差點被生擒了……

第三次合肥之戰發生在公元233年,孫權揚聲要攻打合肥,在滿寵召集軍隊後,孫權的前鋒軍隊卻退走了;滿寵經過分析後覺得此事蹊蹺,必然是孫權用計,讓曹魏把聚集起來的軍隊遣散後再突然進攻,於是便沒有遣散軍隊。過了幾十日後,孫權果然親率大軍過來。所以很多人覺得,其實第三次和第四次只能算是一次。

第四次合肥之戰發生於公元233年,孫權出兵想圍攻合肥新城,因合肥新城(230年新建)距離江水較遠,孫權怕下船被偷襲,故而二十幾日不敢下船;於是魏將滿寵便設計遣六千步騎出城,而自己則率精兵在淝水隱處埋伏等待;後孫權果然中計,結果滿寵伏軍突起襲擊,斬首數百,也有逃至河中溺死。

第五次合肥之戰發生在公元234年,當時諸葛亮準備進行第五次北伐,遺使請東吳一起出兵;於是孫權進駐巢湖口,自稱有十萬人,親自帶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陸遜、諸葛瑾率萬餘人進駐江夏、沔口,攻向襄陽;將軍孫韶、張承進駐淮,向廣陵、淮陰進逼,形成三路兵馬北伐。

其實諸葛亮的北伐,魏明帝曹叡根本沒放在眼裏,反而是對孫權頗爲重視,親率水師前來援助;結果是滿寵募集數十壯士,折斷松枝爲火炬,灌上麻油,在順風放火,燒燬敵軍攻城器具,射殺孫權之侄孫泰。加上吳軍中士卒都多有病患,又聽到曹叡大軍將至,於是孫權撤退。孫韶軍亦同時回師,只有陸遜軍繼續戰鬥,但不久亦撤退。

可以說,合肥是孫權的一塊傷心地了,正兒八經的四次出兵,結果都是損失慘重,而且第一次和第四次還被戲耍了;而第二次時還差點把命留在了合肥。很多人可能會問,孫權怎麼這麼犟呢?從別的地方北伐不行麼?其實別的地方更難,比如荊州,在經歷關羽北伐那一次後,襄陽和樊城被修的跟鐵桶一樣,根本沒有機會,其他的地方則是不適合大軍登陸作戰,所以東吳就這麼被困死在了江東一塊,難有作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