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到了孩子教育的问题,她自己带两个孩子,没有父母和公婆的加持,老公也不在身边,但是她一直坚持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同时自己还上着班,辛苦可想而知。

她之所以不愿意把孩子送回老家给公婆带的主要原因是公婆可以养,让孩子吃好,穿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育这方面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她宁愿这个时候辛苦。

这个观点可能大家都清楚,孩子要自己养,自己陪伴,但是到了实际行动上,就不是这样了!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孩子一周多了,她全职在家看娃,孩子想要自己吃饭,她则经常追着喂,虽然她很清楚孩子这个时候自己吃饭,可以锻炼肌肉和大脑,但是为了不把家弄脏还是愿意追着喂。

所以很多时候,陪伴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更多的在于陪伴方法是否得当。

陪伴教育专家之称的刘称莲用自己倡导的“陪伴教育”把女儿送入了北大。她的女儿曾经说过: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很爱玩的中等生,之所以能考上北大和妈妈对我的引导分不开,我妈妈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更多的时候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学习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也帮我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用心的陪伴和养育孩子,也为了陪伴有效,刘称莲先后学习和报考了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和培训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在育儿、助人和的过程中,她还把自己的育儿理念总结起来,写成书籍,她所著的“陪伴教育”书系,销量已经超过了百万册。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她的新书《与孩子并肩的人》。

最初吸引我的是清新的封面和《与孩子并肩的人》这书名,作为凑单书被我买下了之后,却是我最先看完的,并且一拿起了就放不下的那种。

作为一个专注于孩子成长问题的心理咨询师,育儿书籍我们家有几百本,从纯理论的到案例的,从国外到国内的,几乎每一个流派的育儿观念我都有所涉猎,育儿书籍看的就更多了。但是当我看到《与孩子并肩的人》的时候,我发现我找到了一本傻瓜书。

这本书上没有写很多高深的研究和理论,但是她的每一个观念和方法背后却是都有心理学,脑科学研究的支持,只是刘称莲并没有把那些实验,拿出来当作噱头,而是朴朴实实的就写自己的经历和那些确实有效的方法。

《与孩子并肩的人》分为:学习动力,学习方法、问题应对和支持与引导四个部分,分别给当今父母最头疼的问题给出了清晰的解决办法。

从孩子专注力不高,写作业磨蹭,到孩子偏科,学习兴趣低下,从孩子沉迷电子产品,马虎,走神,到帮助孩子制定发展孩子天分的规则,从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课外辅导班,到择校都有特别明确的方法和案例可以供大家参考!

在我看来,这本书比较适合幼儿园以上的妈妈学习,对于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要对照书的目录直接找答案就可以了。

内容逻辑性很清楚,语言就跟跟一个前辈聊天一样,通俗易懂。如果你时间比较忙,又比较浮躁,这本书还能起到清热降火的功效,因为它不需要你去研究里面的内容和方法,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

说完了书,再说说教育!这是我对《与孩子并肩的人》推崇的最大原因!

作为一个经常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我接触的很多父母有一个共同性,就是我们内心对孩子有一个期望,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一个样子,现实中孩子并不符合这个样子,然后我们就开始不停地去改变他们,甚至认为他们是问题孩子。

我把这种情况叫做雕塑孩子,可是雕塑是要动刀的,孩子疼,父母也疼,效果却不怎么好。真正好的教育不是雕塑,而是唤醒。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唤醒,多么美妙的词语!

面对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有问题的孩子,他们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和改变,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和改变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习惯培养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我们要做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