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蓝丨Lin Lan

1971年生,广东潮州人。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等。2016年5月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2019年12月任广东画院院长。

谨定于2020年7月9日(周四)上午10:30,“流金写意 · 林蓝中国画作品展”在云南美术馆4号厅开展(不设开幕式),敬请光临指导!

流金写意·林蓝中国画作品展

- 前 言 -

宋代花鸟画所蕴含的精巧韵致与画物之旨,传递着中国传统艺术中“朴素清雅”的高阶审美意趣,具有极高的鉴赏意味与美学特征。宋代画人在花鸟画中追求优雅的人文精神,借诗意景观以抒情,以现实主义的表现特征,体验着超脱平俗的自然之境,画境悦目而不夺目,清雅不凡。而西方绘画艺术中对光影的表现研究、冷暖色彩的搭配运用和线面空间的构图思维,则深切影响着当代中国画家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改革探索与思考。画家林蓝的花鸟画创作,正是创新性地将这两种思维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上的典型范例。

经过了大学严谨的科班绘画教育的林蓝,于大学时期选择了宋代花鸟画作为其创作的美学源泉,并一直坚守至今。这种钟情对于如今多变的当代画坛而言,既是一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致敬,也是准确解读自身艺术需求的表现。林蓝曾以“情绪中贯穿着空灵与静意,是严谨与诗意的结合”来描述宋画之美,这同时也是她的花鸟画最动人的魅力所在。在她的花鸟画中,她善于捕捉世间花卉植物光华流转的某一瞬间,以极纤细的笔触在独特的金箔之上勾勒花形,再以“撞水撞粉”之法刻意而又巧妙地冲破边界的束缚,营造一种氤氲朦胧的水渍美。为了使画面更具典雅、现代感,她放弃了熟绢或熟宣等传统画底材料,转而使用一种产自日本的金箔来创作。凡此种种,均是她在全心追慕宋花鸟画技巧与画境后,拾取其中精髓,逐步独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绘画语言,并仍能让观者深切感受到,她在画中倾注的对宋画的回眸与敬重之情。

除了对宋画精神的追慕,林蓝对于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元素运用也恰到好处。她乐于将画物取局部或无限放大,或置于画面的某一角,或留下大面积的留白,以线造型、以线造境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现代平面构成的方法,不愿屈从于一种有迹可循的逻辑关系。在光线的处理方面,她有意识地以墨色晕染的方式处理,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着浓烈的古典高雅韵味,还具有现代平面装饰性的特点。

“流金写意·林蓝中国画作品展”以画家林蓝的个人代表作为主呈,通过对画家画学背景、审美理念与艺术心路的梳理,品读画家林蓝寄托于花鸟之上的笔墨品格和审美境界,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审美意趣及发展格局。

当代院风

2020年5月

林蓝 呼吸

104×104cm 金箔设色 2019年

林蓝 自我

104×104cm 金箔设色 2019年

林蓝 白昼

104×104cm 金箔设色 2019年

林蓝 午夜

104×104cm 金箔设色 2019年

创作三则

文 | 林蓝

(一)

关于价值,一个艺术家的价值是否可以分为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三个递增的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面应是艺术家的个体艺术价值。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生活的综合反映,艺术家首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人面貌,也就是在艺术这片生态“林”中作为一株“木”的特殊面目,这是艺术家个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把握的内在的必然因素。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独创性的最好的萌发——在选择样式后,把它加以充分发挥以至极致,从而在这个样式中说出旁人想象不到的多的东西。同时,这个面目必须吻合人类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潜在的艺术标准,其中还需要艺术高度支撑,才能“木”秀于“林”。

其次就是横向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常说的市场价值,包括在所处时代的社会影响、社会覆盖力等,这属于空间的序列,也就是时代是否选择了你,当中可能存有一定的外在的或偶然的因素。

而最终考察一个艺术家成就的应是他的纵向的历史价值,历史价值属于时间的序列,唯有那些有着很好的艺术面目、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引起广泛共鸣,且当与前人比较时,创造出新的与前不同的并具深度与高度立得住的图式、形式,这样的艺术家才能说他可能保有历史价值,这也是三层面中最重要的一层,对于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论定还是应该回到他的艺术的历史价值判断上。

实际上,要评价一个艺术家或者一种艺术现象,不是哪个人、哪一时、哪一地能说了算的,需要由相当量的空间与时间来审定,看其是否成“材”。

林蓝 勃发系列之一

150×35cm×2 金箔设色 2015年

(二)

关于传统与当代,传统与当代是否也看成是一个纵的时间与横的空间的关系——从纵向看,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已自然累积形成了艺术行业的潜在的发展规律与审定标准,那些暗合规律与标准的优秀成果逐步沉淀为历史的纵线,由此,纵向的传承从古至今一点一点地延续。从习画伊始,我们已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典范里蕴含着的巨大而深沉的吸引力,那众多成熟的图式、形式,其中总会有深深打动自己的几处,让自己产生学习的强烈冲动并时时从中汲取营养。

从横向看,纵线上的每一点是不会重复的,只有敏锐地感知与表现每时每代的不同,才不为以往所涵盖而成为属于这一个时代的新鲜夺目的点。艺术始终从具体的生活中来,外在的时代、社会在变化,个体内在观察角度也在变化,这客观与主观的种种变化必然引发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与更新。

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创新,纵横交叉成十字中间的那一点——精神传承,形式创新——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当下整体中的价值定位。

林蓝 勃发系列之二

150×35cm×2 金箔设色 2015年

(三)

艺术家的一辈子应该是一个不断地通过蜕变去完善自我的过程,而随着年纪增长与创作的深入,一定会遇到越来越难突破的瓶颈,可能原来两三年就会发生的改变到后来十几年都寻求不到进化路径。因为,这种改变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内在的量的积累与质变的镜像反映,积累充分才得以有足够力量挣脱原来的躯壳。

如何获得这种积累与力量?向前走得越远,就越要向以往、向传统汲取更多的营养以补充,让这些自己为之信服、为之激动的真正的好东西久久滋养着自己。而所谓“改良派”,一定是在充分尊重传统并充分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前提下进行的有“度”的变革,即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就这点来说,自己自始至终是坚定的“改良派”,传承的是传统精神、气派,创新生发于切实当下感受的形式与表现。全心全力地学习与吸收,无拘无束地创新与创造,以更包容的活力与气象面对世界。

古典气质与现代感觉的结合

——我看林蓝的金版水墨

文 | 鲁虹

林蓝对宋代绘画的喜爱,在读大学时就充分地显现出来了。据她介绍,有一次做美术史老师布置的作业,她自选的题目就是《论宋画的美》。这是一篇发自肺腑的文章,其观点也一直深深地扎根在她心里。因此,林蓝最近在一篇名为 《金色的绘画》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写道:

在中国美术史里,我看到了宋画。比起汉刻的深沉雄大、唐壁画的辉煌灿烂,宋绢画显得精巧而工致。在制作技术上,宋画是精到的。南宋许多无名氏留下的花鸟小品,先用墨线细勾,色彩层层渲染,花鸟结构生动,追求真实的细节。看着这些画,很多时候感到它们比真实的花鸟更清晰,更完美,比真的更强。在造景意境上,宋画也是精到的。宋画布局往往呼应绝妙,情绪中贯串着空灵与静态,是严谨与诗意的结合。

中华艺术传统渊远流长、浩如烟海,为何林蓝偏偏钟情于宋画,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影响?细想起来,关键就在于林蓝的精神气质、艺术追求都与其相符合。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宋画,她不但最终发现了自己,也为自己的艺术创造找到了一个良好的“起点”。按英国艺术家贡布里希的观点,她是找到了一个可以与自然相匹配的“艺术图式”。不过,与一些以刻意模仿宋画为能事的工笔画家不同,林蓝在继承宋画美术传统,力图表达宁静、淡泊、中和的美学境界时,更强调表达个人独特的艺术感觉,因为林蓝由衷地感到:个人感觉是产生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载体,它承载着平时的经验和爱好,承载着理想与追求 。忠于自己的艺术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当作一种宝贵的材料加以处理,就能通过手中的笔传达出超越宋人的现代意识,与观众达成新的交流。

林蓝 角度(一)——0°

37×30cm 金箔设色 2018年

林蓝 角度(一)——90°

37×30cm 金箔设色 2018年

林蓝 角度(一)——180°

37×30cm 金箔设色 2018年

在与我的谈话中,林蓝反复指出,艺术技巧不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一个艺术家应该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美的发现传达出来。如果完全屈从于宋人的技巧,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自己的作品就不会有什么价值可言,更不会有鲜明强烈的时代感。应该说,正是出于对艺术的执着,林蓝才一步一步地偏离了宋人的表现程式,进而创造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林蓝自己的话说,如今,她与宋人爬的已不是同一座山峰了。

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在画底材料的选择上,林蓝既没有采用传统的熟绢,也没有采用传统的熟宣,而是选用了一种由日本出产的金箔,原因是林蓝认为它在感觉上特别高贵、典雅,具有现代感。此外,这种材料相比传统的画底材料,更适合她所采用的一套新的作画方法。

但凡对宋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感到,林蓝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宋画先用细线勾勒、再用色彩反复渲染的表现方式。为了追求一种更朦胧、更有肌理表现性的现代艺术境界,也为了显现偶然性、时间性的作品中的无穷魅力,林蓝更多采用的是“撞水撞粉”的技法。其好处极其明显:一方面它巧妙地打破了刻意交待物体边界的传统做法;另一方面,它又极容易将西画的一些作画技巧融入其中。比如,她的一些画中的物体边缘线就没有清楚地交待出来,有时甚至故意让不同物体的边缘混成了一片。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接近现代人观看实物的印象。事实上,受素描教学及现代影像的长期影响,现代人观看物象的方法已经与古人有很大的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亦步亦趋地按古人的方法办事,难免令画面有呆板之感。要知道,观察也好,感觉也好,都是要受具体理论框架影响的,而观察方法变了,表现方法没有不变的道理。

林蓝 角度(二)系列

37×13.5cm×3 金箔设色 2018年

就处理画面大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林蓝已经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绘画的平面构成方法。故无论表现何种对象,她总是想办法让大的块面决定画面的结构性,同时使画面充满着几何的秩序,显得简洁、大气、有力。与此相关的是,林蓝还机智地运用了西画中色彩的冷暖处理法与厚堆法、光线表达法等。但她对西画的技巧并没有生搬硬套,反倒是当作借鉴,化为己有。所以林蓝的作画方法既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倘若问,林蓝的作品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她本着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感受,以优美叹咏的笔调画出了中国传统美的新篇章。又比如,林蓝在进行光线处理时,从不让画面上的光线屈从于客观自然,而是使之屈从于心灵和画面的需要,这就使所谓光线的处理在林蓝那里变成了一种新的画面构成方式。类似的方法也见于她对色彩冷暖的处理中。如果说林蓝的画在整体上仍然具有平面性与装饰性的特点,原因也正在这里。

林蓝作画的题材都是她十分熟悉与关爱的。从林林总总的折技画到各种各样的静物组合,她都用整个心灵去观察,去提炼,再定下创作主题,而后运以精心,显于妙笔,创作出精品力作。由于她的画是她本人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的高度结合,即通过意会的方式实现了对现实美的追求,所以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永不满足的林蓝在举办画展与出版画册后思考的是如何开拓新的艺术之路。她问我应该从哪儿发展,我听后笑了笑,没有作答。因为我感到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她自己的认真思考才能解决,她是她自己的上帝。但我想提醒她的是,下一步路怎样走,重要的还是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就像她已经做过的一样。

林蓝 始终——0°

30×37cm 金箔设色 2018年

林蓝 始终——90°

30×37cm 金箔设色 2018年

林蓝 始终——180°

30×37cm 金箔设色 2018年

林蓝 始终——270°

30×37cm 金箔设色 2018年

林蓝 始终——360°

30×37cm 金箔设色 2018年

主办单位|SPONSOR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云南美术馆

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CO-SPONSOR

广东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

岭南美术出版社

当代岭南公共教育

承办单位|ORGANIZER

广州鲁逸文化

总策划|GENERAL PLANNER

罗江 许晓生

策展人|CURATOR

许晓生

展览时间|DURATION

2020年7月9日 - 7月24日

·E N D·

展览地址

云南美术馆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遇法定节假日照常开放)

地址:昆明市五一路118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