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王亦楠

每年汛期來臨,關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就會有各種傳言。比如去年6月,一張“谷歌衛星拍攝到三峽大壩已經變形”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儘管衛星遙感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已經出面解答 “大壩變形” 是谷歌衛星影像自身的技術性問題所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用“牛刀殺雞”的方式,拿出“高分六號”衛星在三峽大壩上空直接拍攝的完整照片,證明“大壩筆直、安然無恙”。

但今年汛期,網上又流傳關於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的新說法:“三峽大壩是豆腐渣工程”“三峽大壩即將潰堤”……這與往年流傳的“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三峽大壩一直在走動,因爲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岩上的,受壓力和溫度影響,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經出現裂縫”等等如出一轍。這些網上傳言引發公衆關注,造成極大恐慌。

那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能否扛住超大洪水的衝擊?既然國內外均有潰壩的災難案例,那麼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

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

大壩混凝土至少500年不會有問題

“三峽壩體本身的安全性沒有任何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對《中國經濟週刊》說。他的論斷依據是:第一,大壩本身是按照能抵禦“萬年一遇”的超大洪水而設計。有水文證據可借鑑推演的長江歷史最大洪水發生在1870年,洪峯流量高達10.5萬立方米/秒。三峽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即使在洪峯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米/秒(這樣大的洪水在三峽地區歷史記載上從未發生過)的衝擊下,大壩本身仍能安然無恙。第二,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是最結實的壩型,不僅不怕長期浸水,其抗壓能力反而會在100年內水越泡越結實。實測結果也表明,已經蓄水17年的三峽大壩,目前的混凝土抗壓能力已由當初設計的25兆帕,升至目前的43兆帕,遠遠超出了設計標準。混凝土重力壩不怕洪水漫頂,又有23個泄洪深孔和22個泄洪表孔,有超強泄洪能力,就更不怕超大洪水的來襲了。

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分析說:從內在因素講,壩體壽命主要取決於混凝土質量。三峽大壩從設計規範、原材料把關到施工管理,都按國家最高標準執行,且在“混凝土抗凍性標號”等直接決定大壩壽命的很多重要參數選擇上,嚴苛程度遠遠超過了三峽大壩的實際環境條件。從目前的實驗結果看,大壩混凝土至少500年不會有問題。三峽大壩並非傳言說的“一段段單獨擺在基岩上”,壩塊之間、壩體和基岩之間都做了嚴格的一體化工程處理,足以抵抗水的衝壓而巋然不動。

“混凝土重力壩安全性極高,在全世界已有百年實踐,還沒有瞬間土崩瓦解的潰壩先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祕書長張博庭對《中國經濟週刊》說。

網上流傳的“大壩變形”“潰壩”等說法,缺乏科學常識

“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三峽大壩已平移4米”……近年來,諸如此類聳人聽聞的說法不斷出現在網絡上,每年汛期還會演繹出不同的新版本。

對此現象,張曙光總工程師對《中國經濟週刊》介紹說:我們確實曾經說過“大壩彈性變形都在設計允許範圍內”,此話卻被網上一些人斷章取義炒作成“官方終於承認大壩變形”。其實,“彈性變形”是所有構造物受力後都必然會有的現象,道路橋樑、高樓大廈,包括我們腳下踩的水泥地板都有。彈性變形並不可怕,關鍵要看是否在設計允許範圍內。

他透露說:“三峽大壩有一套完備的安全監測系統,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共埋設了1.2萬多個儀器監測點,一旦哪裏有異常就會即刻報警。任何細小問題都不會錯過,怎麼可能會出現谷歌照片上那麼誇張的‘變形’。”

2019年“三峽大壩變形”謠言沸沸揚揚之際,世界大壩委員會主席Michael F。 Rogers專門就此發聲:“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密切關注三峽大壩這一標誌性工程的設計和建設。我可以確信地說,三峽大壩是世界上質量最高、設計和建設最好的大壩之一。2012年對三峽工程參觀考察,我親眼看到了工程師爲確保大壩安全做出的努力,見證了中國工程界對大壩質量和安全的高度重視。我相信三峽大壩不會出現安全問題,無端謠言將會消失。”

對於有人擔心三峽大壩能否抵禦原子彈的攻擊,張博庭副祕書長說,這其實早在1958年就是國防議題。因爲在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下,首先要考慮三峽大壩成爲戰爭攻擊目標的後果。從1959至1988年的30年裏,軍方和工程部門針對化爆命中和核爆命中、滿庫時1000米和400米全線潰壩做了大量模型試驗,最後確定了“最抗炸、不會潰壩”的混凝土重力壩型(三角形大斷面,壩有多高壩底就有多寬)。退一萬步說,假如原子彈直接命中大壩,其後果只是把大壩炸出一個大缺口,相當於幾個關不上的大閘門而已,不可能發生整個水庫瞬間滔天傾瀉的毀滅性潰壩。

“所以,網上有人說今年汛期洪水大,三峽大壩抵禦不了泄洪壓力會發生變形甚至潰壩,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如果是謠言那就太可笑和荒唐了。” 張博庭說。

每年的三峽質量檢查報告都直接提交國務院

張曙光總工程師介紹說,三峽工程從1994年動工開始,就始終秉持着“不留工程隱患、確保建設質量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原則。除了通常工程項目必有的監理體系外,國務院又專門成立了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從施工建設期開始一直到現在,每年至少兩次到工地進行全面檢查,並直接向國務院提交質量檢查報告。正是從技術到制度方方面面的嚴苛、完備、高標準的質量監管,纔有了今天在國際上備受讚譽的三峽工程,2013年獲得被譽爲世界水電行業“諾貝爾獎”的“FIDIC百年工程項目獎”。三峽工程還獲得了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三峽工程雖然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但它的水庫面積和蓄水能力遠遠不是最大的:按面積排名的世界前十大水庫是三峽水庫的4~8倍;按庫容排名的世界前十大水庫是三峽水庫的2~5倍。三峽與它們相比,就是洗臉盆和大水缸的差別。如果說三峽蓄存的這點水都有“潰壩”風險的話,那比三峽庫容大得多的26個水庫的風險又該是何等之巨呢?這些水庫和大壩的建設和安全性,並沒有像三峽這樣遭到質疑甚至造謠,公衆也沒有擔心潰壩的恐慌。這些分佈全球各地的大水庫的運行實踐證明,大型水庫和大壩的安全是有保證的。

我國資深水利水電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曾評價說,三峽工程是“長江上的鋼鐵長城,千年萬年不會垮,質量非常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