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令隋朝元气大伤,征伐高句丽无果而终,不过好在高句丽王高元遣使请降,总算让隋炀帝多少有了点面子。 高句丽的事告一段落,隋朝的北边也是危机重重。曾经臣服的突厥也看到了隋朝的虚弱,跃跃欲试要跟隋朝过过招。

突厥启民可汗时期,因部落之间发生矛盾而入朝臣服。启民可汗逝世,其子始毕可汗继位。始毕可汗积极扩充部队,势力日益强大,对隋朝构成威胁。隋朝大臣银青光禄大丈裴矩,忧虑始毕可汗为患,向隋炀帝建议,欲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设,拜为南面可汗,以分散其势力;始毕可汗宠臣史蜀胡悉善用计谋,裴矩又以作买卖为名,骗始毕可汗的宠臣史蜀胡悉到马邑将其杀死。始毕可汗得知,怒不可遏,发誓要进行报复,终于他等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大业十四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杨广照旧乘着銮驾,带着仪仗,浩浩荡荡地前往塞北巡游。但不久之后,他意外地收到了远嫁突厥的隋朝义成公主的急报,称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已经集结十万铁骑在边境伺机而动,可能会对皇上造成威胁,劝隋炀帝加以防范。只是隋炀帝认为突厥的实力不足为惧,而且在边境屯兵给隋朝造成威胁是其一贯的伎俩,所以并没有十分在意,放松了警惕。

而处心积虑要报仇雪恨的突厥始毕可汗,一直派间谍跟踪隋炀帝的游玩队伍,注意观察动静,积极做好进攻准备。当隋炀帝一行浩浩荡荡抵达雁门(山西原平县北)时,始毕可汗乘其不备,亲自率领十余万骑兵杀将而来。

第二天,突厥的骑兵部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雁门城,并很快拔除了外围据点,占领了雁门郡治下的三十九个城池,雁门郡城告急。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隋炀帝马上召集了随行的大臣们商讨对策。隋炀帝的心腹宁文述率先站了出来,他认为应该立即组织一支精兵部队来掩护皇帝突围,但被大臣纳言苏威否决。苏威说:“突厥兵擅长骑射,行动迅速,突围是非常危险的。”

民部尚书樊子盖也说:“让陛下突围,存侥幸心理,确实很危险。陛下万一被突厥掳去,该是何等狼狈!眼下我觉得应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其做法—一是据城固守,挫其锐气;二是广泛征兵,驰援雁门;三是停止攻辽,集中兵力对付突厥。另外,由陛下传旨,凡是打了胜仗的,重重有赏。如此何愁打不败虏贼!”

面对大臣们的各种建议,隋炀帝也是一筹莫展,难以抉择。这时,内史侍郎萧瑀向隋炀帝提议,是否可以让位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的妻子义成公主想办法劝说他退兵。

萧瑀提出这样的建议是有原因的。和亲是历朝历代中央政权和边境少数民族政权交往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隋炀帝的堂妹义成公主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才嫁到突厥。和中原地区不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的地位比较高,因此义成公主虽是女流之辈,但作为阿史那咄吉的妻子,她在突厥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可以参与商议军国大事。

听了萧瑀的建议,隋炀帝马上派出两路人马,一路是密使从小路火速前往突厥,希望能够求得义成公主的帮助。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隋炀帝还昭告天下,命各郡各县率兵前来勤王救驾,解救雁门之围。

隋炀帝宣布散会后,正欲出门,忽听到屋顶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一看,原来是突厥的利矢射到了面前。尽管如此,隋炀帝还是步出大厅,在卫队的簇拥下,巡视了前沿阵地。隋炀帝下令将士将城内的民居拆除,拿这些材料来修建防御工事,抵抗突厥人的猛烈进攻。

他每到一处,都鼓励将士们说:“现在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凡我将士都要努力作战。守城有功者,无官的都提升为六品官,有官的见官加一级,重重有赏!”

与此同时,隋炀帝下令将好酒好肉都送到前沿阵地,让将士们吃饱喝足,有力气打仗。这样一来士气大振,全体军民同仇敌忾,拼死守城。但雁门城内储存的粮食仅仅够全部军民食用二十天。二十天后,如果这场危机还没有解除,雁门郡将不攻自破,而城内包括隋炀帝在内的所有人都有可能在突厥人的刀下丧生。

两路兵马派出之后,情况渐渐有了好转。一方面。义成公主接到隋炀帝的求援,马上就给始毕可汗送了一封假情报,称突厥边境告急,劝他赶紧率军回来解救。另一方面,在隋炀帝的号召下,各地的勤王之师也陆陆续续向雁门郡开来。

屯卫将军云定兴看到隋炀帝的诏书后,立即发兵,日夜兼程赶赴雁门救驾。只见突厥骑兵漫山遍野,重重围住雁门城,遂向身边参谋、年仅17岁的右骁卫将军李渊的儿子李世民问计。李世民说:“始毕可汗之所以敢深入我境,兵围天子,肯定是以为我朝仓促之间不能调兵救援。我们正好据此定计,应该白天多设旅旗,数十里不绝,夜里金鼓相应,突厥以为我大军来援,必定望风逃遁。不然敌众我寡,他们若全军来攻,我们就难以抵挡,必败无疑。”

云定兴称赞这是很好的疑兵计,当即按计部署,白天遍插旗帜于周围山谷,数十里不绝,好像来了千军万马。

晚上,各山间鼓角相闻,此起彼伏,如同传送号令,随时准备反攻。另外东都及诸郡援军也赶到离雁门不远的忻口。

隋朝的援军声势浩大,始毕可汗心中也生出一丝恐惧,再加上义成公主的“情报”,始毕可汗见久战无功,又恐后方不稳,于是下令撤军。云定兴领兵随后追击,俘敌两千余人。雁门之围遂解。

隋炀帝返回了东都洛阳后,按理说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按照原来的诏令,凡是在雁门守卫战中立下战功的士兵和百姓都能直接获得六品的官衔,并能得到一百匹绸缎的赏赐,而其余有官职在身的官员则是按功逐级晋升。但事实上,隋炀帝并没有履行当初的承诺,本来参加守城的一万七千名士兵全都应该受到嘉奖,但隋炀帝只答应给其中的一千五百个人赏赐,赏赐的内容也大打折扣。

隋炀帝这样的态度让所有将士十分不满,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居然如此不信守承诺,朝廷的公信力何在?处于危险之时便假言悬赏让人替他卖命,危机解除之后便翻脸不认人,这样的君主以后还有谁会对他忠心耿耿呢?

眼见皇帝让天下人寒了心,民部尚书樊子盖又一次站了出来。他上书坚持要求隋炀帝按照当初的承诺给守城将士应有的赏赐,但却以“妄图收买军心”被皇帝驳回,樊子盖后,再也无人敢提及此事。不仅如此,隋炀帝又

萌发了再征高句丽的想法。从此之后,隋炀帝在天下人眼中威信全无,民心尽失,而此时的隋炀帝并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更没有考虑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以安抚已经开始动荡的军心民心,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杨氏江山陷入四分五裂、天下大乱的深渊。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北方除了东都洛阳和几座古城,都已经被淹没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中。隋炀帝逃亡江都,但没多久隋炀帝亲手创建的禁军——骁果军哗变杀死隋炀帝,曾以秦皇汉武为楷模的隋炀帝呜呼哀哉,只留下身后骂名滚滚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