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令隋朝元氣大傷,征伐高句麗無果而終,不過好在高句麗王高元遣使請降,總算讓隋煬帝多少有了點面子。 高句麗的事告一段落,隋朝的北邊也是危機重重。曾經臣服的突厥也看到了隋朝的虛弱,躍躍欲試要跟隋朝過過招。

突厥啓民可汗時期,因部落之間發生矛盾而入朝臣服。啓民可汗逝世,其子始畢可汗繼位。始畢可汗積極擴充部隊,勢力日益強大,對隋朝構成威脅。隋朝大臣銀青光祿大丈裴矩,憂慮始畢可汗爲患,向隋煬帝建議,欲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設,拜爲南面可汗,以分散其勢力;始畢可汗寵臣史蜀胡悉善用計謀,裴矩又以作買賣爲名,騙始畢可汗的寵臣史蜀胡悉到馬邑將其殺死。始畢可汗得知,怒不可遏,發誓要進行報復,終於他等來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

大業十四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煬帝楊廣照舊乘着鑾駕,帶着儀仗,浩浩蕩蕩地前往塞北巡遊。但不久之後,他意外地收到了遠嫁突厥的隋朝義成公主的急報,稱始畢可汗阿史那咄吉已經集結十萬鐵騎在邊境伺機而動,可能會對皇上造成威脅,勸隋煬帝加以防範。只是隋煬帝認爲突厥的實力不足爲懼,而且在邊境屯兵給隋朝造成威脅是其一貫的伎倆,所以並沒有十分在意,放鬆了警惕。

而處心積慮要報仇雪恨的突厥始畢可汗,一直派間諜跟蹤隋煬帝的遊玩隊伍,注意觀察動靜,積極做好進攻準備。當隋煬帝一行浩浩蕩蕩抵達雁門(山西原平縣北)時,始畢可汗乘其不備,親自率領十餘萬騎兵殺將而來。

第二天,突厥的騎兵部隊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雁門城,並很快拔除了外圍據點,佔領了雁門郡治下的三十九個城池,雁門郡城告急。

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隋煬帝馬上召集了隨行的大臣們商討對策。隋煬帝的心腹寧文述率先站了出來,他認爲應該立即組織一支精兵部隊來掩護皇帝突圍,但被大臣納言蘇威否決。蘇威說:“突厥兵擅長騎射,行動迅速,突圍是非常危險的。”

民部尚書樊子蓋也說:“讓陛下突圍,存僥倖心理,確實很危險。陛下萬一被突厥擄去,該是何等狼狽!眼下我覺得應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其做法—一是據城固守,挫其銳氣;二是廣泛徵兵,馳援雁門;三是停止攻遼,集中兵力對付突厥。另外,由陛下傳旨,凡是打了勝仗的,重重有賞。如此何愁打不敗虜賊!”

面對大臣們的各種建議,隋煬帝也是一籌莫展,難以抉擇。這時,內史侍郎蕭瑀向隋煬帝提議,是否可以讓位畢可汗阿史那咄吉的妻子義成公主想辦法勸說他退兵。

蕭瑀提出這樣的建議是有原因的。和親是歷朝歷代中央政權和邊境少數民族政權交往的有效途徑之一,而隋煬帝的堂妹義成公主就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才嫁到突厥。和中原地區不同,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因此義成公主雖是女流之輩,但作爲阿史那咄吉的妻子,她在突厥還是有一定的地位的,可以參與商議軍國大事。

聽了蕭瑀的建議,隋煬帝馬上派出兩路人馬,一路是密使從小路火速前往突厥,希望能夠求得義成公主的幫助。爲了保證萬無一失,隋煬帝還昭告天下,命各郡各縣率兵前來勤王救駕,解救雁門之圍。

隋煬帝宣佈散會後,正欲出門,忽聽到屋頂上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一看,原來是突厥的利矢射到了面前。儘管如此,隋煬帝還是步出大廳,在衛隊的簇擁下,巡視了前沿陣地。隋煬帝下令將士將城內的民居拆除,拿這些材料來修建防禦工事,抵抗突厥人的猛烈進攻。

他每到一處,都鼓勵將士們說:“現在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凡我將士都要努力作戰。守城有功者,無官的都提升爲六品官,有官的見官加一級,重重有賞!”

與此同時,隋煬帝下令將好酒好肉都送到前沿陣地,讓將士們喫飽喝足,有力氣打仗。這樣一來士氣大振,全體軍民同仇敵愾,拼死守城。但雁門城內儲存的糧食僅僅夠全部軍民食用二十天。二十天後,如果這場危機還沒有解除,雁門郡將不攻自破,而城內包括隋煬帝在內的所有人都有可能在突厥人的刀下喪生。

兩路兵馬派出之後,情況漸漸有了好轉。一方面。義成公主接到隋煬帝的求援,馬上就給始畢可汗送了一封假情報,稱突厥邊境告急,勸他趕緊率軍回來解救。另一方面,在隋煬帝的號召下,各地的勤王之師也陸陸續續向雁門郡開來。

屯衛將軍雲定興看到隋煬帝的詔書後,立即發兵,日夜兼程趕赴雁門救駕。只見突厥騎兵漫山遍野,重重圍住雁門城,遂向身邊參謀、年僅17歲的右驍衛將軍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問計。李世民說:“始畢可汗之所以敢深入我境,兵圍天子,肯定是以爲我朝倉促之間不能調兵救援。我們正好據此定計,應該白天多設旅旗,數十里不絕,夜裏金鼓相應,突厥以爲我大軍來援,必定望風逃遁。不然敵衆我寡,他們若全軍來攻,我們就難以抵擋,必敗無疑。”

雲定興稱讚這是很好的疑兵計,當即按計部署,白天遍插旗幟於周圍山谷,數十里不絕,好像來了千軍萬馬。

晚上,各山間鼓角相聞,此起彼伏,如同傳送號令,隨時準備反攻。另外東都及諸郡援軍也趕到離雁門不遠的忻口。

隋朝的援軍聲勢浩大,始畢可汗心中也生出一絲恐懼,再加上義成公主的“情報”,始畢可汗見久戰無功,又恐後方不穩,於是下令撤軍。雲定興領兵隨後追擊,俘敵兩千餘人。雁門之圍遂解。

隋煬帝返回了東都洛陽後,按理說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按照原來的詔令,凡是在雁門守衛戰中立下戰功的士兵和百姓都能直接獲得六品的官銜,並能得到一百匹綢緞的賞賜,而其餘有官職在身的官員則是按功逐級晉升。但事實上,隋煬帝並沒有履行當初的承諾,本來參加守城的一萬七千名士兵全都應該受到嘉獎,但隋煬帝只答應給其中的一千五百個人賞賜,賞賜的內容也大打折扣。

隋煬帝這樣的態度讓所有將士十分不滿,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居然如此不信守承諾,朝廷的公信力何在?處於危險之時便假言懸賞讓人替他賣命,危機解除之後便翻臉不認人,這樣的君主以後還有誰會對他忠心耿耿呢?

眼見皇帝讓天下人寒了心,民部尚書樊子蓋又一次站了出來。他上書堅持要求隋煬帝按照當初的承諾給守城將士應有的賞賜,但卻以“妄圖收買軍心”被皇帝駁回,樊子蓋後,再也無人敢提及此事。不僅如此,隋煬帝又

萌發了再徵高句麗的想法。從此之後,隋煬帝在天下人眼中威信全無,民心盡失,而此時的隋煬帝並沒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更沒有考慮調整自己的治國方略,以安撫已經開始動盪的軍心民心,只是眼睜睜地看着楊氏江山陷入四分五裂、天下大亂的深淵。

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北方除了東都洛陽和幾座古城,都已經被淹沒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中。隋煬帝逃亡江都,但沒多久隋煬帝親手創建的禁軍——驍果軍譁變殺死隋煬帝,曾以秦皇漢武爲楷模的隋煬帝嗚呼哀哉,只留下身後罵名滾滾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