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減法生活:爲生活做減法,爲生命做加法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亦師亦友。

有一次,兩人一起坐禪。蘇東坡問佛印:“你看我的樣子如何?” 佛印說:“象尊佛。”佛印又問蘇東坡:“你看我的樣子又如何?”蘇東坡逮到機會,連譏帶諷地答道:“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聽了,並不動氣,只是置之一笑。

蘇東坡回家後,得意地把這事告訴他妹妹蘇小妹,蘇小妹聽完說:

哥,你輸了!一個人心裏有佛,他看別的東西都是佛。一個人心裏裝着牛糞,什麼東西在他眼中都是牛糞。

我們看到的世界,常常是我們心中的世界。在心靈純淨的人眼中,整個世界都是純淨的;在心理陰暗的人眼中,全世界都是骯髒的。

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你看別人像什麼,你就是什麼。看誰都不順眼,問題常常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是我們內心的修行不夠,不夠開闊,不夠寬容,不夠通透,不夠慈悲。

心順,則一切都順。不僅如此,氣場是同頻共振的,如果認真磨鍊靈魂,心靈變得清澈美好,那麼,我們周圍人的心靈也同樣會變得美好。

定於中,而達於外,如王陽明先生所言“心外無物”,修好這顆心,心光明,則一切光明!

向內看,心歸位

一向外,事就多了。

人的精神一旦指向外在,便會產生相對,產生比較,進而滋生無窮無盡的煩惱。

關注別人多了,心會隨別人的情緒而變動,時間久了,自然會看這這不順,看那那心煩,完全失去了自我。

王陽明一生最低谷的時候,是得罪權臣被貶龍場。

龍場當時是蠻荒之地,原始叢林,潮溼沉悶,荊棘遍地,野獸出沒,毒蟲肆虐,瘴氣橫生,外來之人水土不服,常會喪命。

且剛到此地,語言不通,當地土居民都對他們都非常警惕,而且一路追殺王陽明的人也可能混於其中。這種情況下,如果太在意別人的眼神,更容易看誰都不順眼,從而把自己置身於更艱險的境地。

而王陽明的做法是,不去管周圍的惡劣境況,不在去考慮生死問題,而是依舊開始向內尋找自己的聖賢修行之路。

“聖人遇到了這樣的絕境時,會怎麼做呢?”

想到古代聖賢,哪一位不是歷經種種磨難,最終憑藉着堅忍不拔的毅力戰勝一切的呢?王陽明把心安下來,排除外在的干擾,一心一意地繼續思考自己的人生課題。

說來也怪,王陽明心一靜下來,喜悅由內而生,好像磁場也變了,當地少數民族感覺到他們沒有惡意,便主動接近並熱情幫助王陽明尋找住處,搭窩棚居住的王陽明也因此搬進了一個條件稍好的山洞。

幹正事,中氣足

很多毛病,都是閒出的,包括身體與心理。

如果一個人心中有正事,時時刻刻把精力專注到有價值的事情上,哪裏有時間關注別人的眼神!

初到龍場,兩個體格很好的僕人先後病倒,而身體虛弱的王陽明則始終沒有被病魔侵擾。

這其中的原因,正如王陽明自己所說:我來龍場兩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爲我始終保持了積極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悲悲切切,抑鬱哀愁。”

王陽明白天照顧僕人,給他們做飯、熬藥,講故事逗他們開心,讓他們逐漸從絕望中走出來。

被當地人惡意攻擊,王陽明非但不惱怒,還主動接近他們,與他們打成一片,空閒時間還教他們耕種、建房。

晚上王陽明則端正靜坐, 身心歸位,使內心進入澄清靜默的悟道狀態,內靜外靜,中和守一,體悟聖人之心境。

苦心人天不負,正是在這困頓和痛苦的人生磨難中,王陽明心有所住,該幹啥幹啥,內心才比以往更加豐盈,也就結出了更加燦爛絢麗的意念之花!

終於在一天半夜,王陽明豁然大悟,內心靈明通透,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之聖人之道,謂之“龍場悟道”。

致良知,生慈悲

心胸狹隘,格局不高,自然看誰都不順眼。

聖人看人,人人皆聖人。如果懷有“人人皆聖賢”之心,內心深處充滿對每個生命的敬畏心與同理心,便很容易尊重與包容別人,看誰都順眼,看誰都心生歡喜。隨之而來的,是別人對你自然而然的認同與尊重。

王陽明曰: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

“聖人”,就是致良知的人。王陽明認爲人都是有一顆正念之心,只不過有的人是一時被矇蔽了,所以他要去點亮他人生命中那顆善心,而教書育人就是根本途徑。

剛開始王陽明自度,在山上挖了個洞穴,改成居室,取名“玩易窩”,在這裏潛心研讀《周易》。

悟道之後王陽明開始度人,爲了回報當地民族對他的關照,爲了激發他們心中的“良知”,也爲了呈現自己的“良知”,王陽明開始專心辦教育。

在龍場這段時間裏,他開始給當地居民的子弟講課,主要是學習漢語、認識漢字、學習儒家文化禮儀,深受當地民族的愛戴,大大帶動了周圍的辦學之風。當時的盛況,如記載所說:“陽明王守仁《寓貴詩》:村村興社學,處處有書聲。”

龍場悟道之後,不論閒居山野,或處軍營,更以“學之不講”爲由,日日講學,更隨處點撥學生。自“貴州龍場悟道”開始,辦校講學,一生沒斷。

在覺悟別人中圓滿自己,這纔是知行合一的“致良知”。

看誰都順眼,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知所行合一的修行。

陽明心學是入世心法,主張世間修行,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完成人生圓滿。

王陽明還特別主張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特別是當人生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更要抓住機會,磨鍊自己,昇華生命!

梁啓超對陽明心學服膺有加,他曾經稱讚陽明爲“陽明先生,百世之師”。

餘秋雨說:倘若把中國歷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學家的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陽明(守仁)的名字。

王陽明的書很多,但兼顧通俗性與引發性的卻少之又少。很多人問我從哪一本入手,我個人認爲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本套書是全面解讀知行合一理念及其創始人王陽明的通俗全傳。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爲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一讀就停不下來!#王陽明心學#

更重要的是,在你人生覺醒的關鍵時期,陽明心學往往給你注入“心”的力量!點擊下方橫條瞭解更多,兩杯咖啡錢,就可以擁有一世的人生心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