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很多人一樣追《乘風破浪的姐姐》,裏面的內容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那些姐姐們幾乎每一個類型生活裏都能找到對應的類型(除了顏值沒這麼高之外)。

其中一位堪稱話題人物——藍盈瑩,口碑也極爲兩極分化,喜歡的人特別喜歡,覺得正能量,不喜歡的人則說讓人不舒服。

雖然個人的感覺存在差異,但大體上人類的判斷還是有相同傾向的,看到一位美女,人們可能對美的程度判斷不一,但不會有人認爲醜。

而一個激起討論的話題、人物,一定有在生活中可以引起人們討厭的方面,這些方面並不一定是藍盈瑩本人具有的,她本人很可愛。

然而剪輯後呈現出來的鏡頭之所以受到爭議,是因爲引起了人們對於這些不好的印象的情感投射,很多人在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01 表象與內在

努力無論如何也算不上一個貶義詞,更多人認同是褒義的,那爲什麼努力的人還會不討喜呢?

努力和看上去很努力,是兩個概念。

叔本華曾區分了驕傲和虛榮。

驕傲是確信自己擁有某一方面的突出價值,虛榮則盡力讓別人確信自己擁有某一方面的突出價值。

而虛榮的背後,還有一種隱藏的希望:通過喚起別人的確信,能夠使自己真的擁有這一份確信。

所以虛榮是一種通過說服別人,轉而讓自己也隨之相信的外在驅動力,是間接地努力試圖獲得這種自我敬重;

驕傲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直接的自我敬重。

因此虛榮的人健談,驕傲則讓人沉默。

《尚書》裏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知易行難,大道理誰都會說,真正要踐行起來卻不容易。

所以相比之於“言勝於行”,人們更喜歡“行勝於言”。

在現代社會,“言”不只是“說”,還有直白的呈現方式。現實生活裏朋友圈打卡、曬書單,“曬”勤奮,都屬於“說”。

藍盈瑩在鏡頭前的展示也屬於“說”的範疇,這種展示剛開始沒什麼不好,但要配上後期的效果,最終落實在“行”上,才更有說服力。

可是節目裏偏偏看不到她的進步,除了第一場公演驚豔之外,後兩場表現平平,更給人一種“演”出來的努力的感覺。

那些很少在鏡頭裏“說”自己努力,後期卻用精彩的表現證明了自己努力的人,顯然更被人欣賞。

因爲驕傲的人對自己的突出長處和非凡價值有一種發自內在的、堅定的確信,而這種長處和價值不會因其他方面不擅長而受到損害。

貝多芬不會因爲自己畫畫不好而自卑,梵高也不需要拼命去學某種樂器。

節目裏,在鄭希怡身上能看到這種驕傲,而相對而言,藍盈瑩則屬於虛榮範疇,距離真正的驕傲還需要內在的自我肯定。

02 過程與結果

因爲缺少內在的肯定,虛榮的人往往更注重結果。

結果也是外在肯定的重要部分,有了好的結果,會促使他更上進,而反過來,如果結果不好,則會產生很大的自我懷疑。

節目裏呈現的藍盈瑩,因爲對結果的重視表現爲不只是自己努力,還要求隊友也努力,就更讓很多人不舒服了。

努力是對自己的要求,不是強迫他人的理由。

有時候人們討厭勤奮、努力的字眼,因爲這些字眼經常給人道德綁架之嫌。

因爲努力的人,容易要求別人不要拖後腿。

藍盈瑩要自己組的人戴着沙包練習舞蹈,到第二個組裏又因爲自己要彈樂器而讓不會樂器的吳昕去學貝斯,都已經超過了個人努力的限度。

努力本身並不是道德制高點,不像善良、無私、勇敢等利他的品質,而更多是個人的要求。

一個懶惰的人,只要不影響別人,就沒有人能指責他。

一個努力的人,如果影響到了別人,努力也不是擋箭牌。

即使重視結果,一個團隊的隊長最要做的是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揚長避短。

真正優秀的隊長,會幫助隊員找到自己的長處,樹立自信。

而要求隊員從零開始用10天時間學習從不擅長的技能,就有了驕矜的味道。

《菜根譚》裏說,“驕矜無功”,“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意思是即使再偉大的功績,也承受不了驕矜的抵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藍盈瑩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在生活裏,有很多看似很努力的人,內心深處充滿着不自信,或者說,自信來源完全來自努力之後收到的反饋。

所以很多人有一種矛盾心態:不努力怕荒廢了人生,看不到努力之後的樣子是一種遺憾,然而努力了卻沒有結果,或者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怕對自己失望。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爲伍。

於是我漸漸地脫離凡塵,疏遠世人,結果便是一任憤懣與羞恨日益助長內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上學的時候很多同學家長說,“我家孩子聰明,就是不用功”,也暗含了另一層意思,孩子自己不敢用功,因爲一旦用功了成績還不好,連藉口都沒有了。

這些問題的癥結都在於,把努力的結果當成對自己的認可,努力的動力來自成績而並非努力本身。

真正內在的努力動力,是自己對某一領域的熱愛以及確認自己在這個領域的天賦。

這樣的人,努力也看起來毫不費力,郎朗並不覺得每天練琴十幾個小時是一種努力,因爲對他來說,是一種享受,一天不練琴就渾身不舒服。

自然也不會每天打卡曬彈琴多少小時。

換句話說,真正有天賦的人,甚至不需要表現自律,因爲他認爲這是很平常的生活。

03 努力與選擇

生活中有無數藍盈瑩,相當一部分不如她努力,而相當一部分則像她一樣拼命,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人生定位過程。

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人們可以有多種嘗試,這很正常,畢竟有天賦並意識到自己的天賦的人是少數。

然而過了三十歲,依然認爲“幹一行像一行”,在不同方向勤奮着,其實是一種體力的勤奮掩蓋頭腦的懶惰,因爲還沒找到確定的方向。

對一個行業的深耕,最能讓人發覺自己的獨特價值與長處,這樣的自信是內在的,也更厚重。

節目裏藍盈瑩表現出了多才多藝,唱歌跳舞樂器均能運用,但沒有一個內核支撐,反而讓這些表現有了焦慮的味道。

畢竟唱歌也好跳舞也好樂器也好,人們稱讚她,是從作爲一個演員跨界的角度說的。

但並非從專業本身,畢竟對於一名演員來說,至今被人最爲熟識的仍然是十年前的《甄嬛傳》中的配角,在國內女演員最容易接戲的年齡,確實算不上出色的成績。

話劇舞臺也是如此,八年前慶祝人藝六十週年專門推出話劇《甲子園》,A角是藍天野、王姬,B角也有濮存昕,還有一羣老戲骨,可謂豪華陣容。

藍盈瑩在裏面扮演的護士,跟多年後她在電視劇裏扮演的護士沒什麼兩樣。

至少在舞臺上,她沒有呈現出這些年努力的結果。

而一個相對的例子正好也是她的同行前輩——寧靜。

寧靜願意挑戰自己,雖然她嘴上說着“演戲誰都會”,然而她的演技無論她自己,還是觀衆、獎項,都給予了充分的認可,早已給了她足夠的自信,不需要通過唱歌跳舞的比拼來證明自己。

因此她唯一感興趣的,是對自己的超越和突破。

人的努力是跟自己比的,唯一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自然增加的,只有年齡。學識、氣度、魅力,都需要後天的努力,並不會隨着皺紋一道而來。

看到自己的進步,比任何事都讓自己欣喜,因爲自己打開了新的可能。

《乘風破浪的姐姐》選擇30歲以上的女演員成團,開頭文采飛揚地用了一堆三十而立的排比,強調突破。

三十而立,不只是能夠自立,更重要的是能立身。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論語·爲政》

孔子十五歲的時候下定決心治學,三十歲方能立身處世。

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自己的長處與價值,在此基礎上深耕下去,纔是長遠的人生規劃。

簡單說,就是想明白自己適合做什麼,最想要什麼,能不能承擔得到那個東西的代價。

想明白這些,才能確定努力的方向。

而藍盈瑩們還沒有表現出“立”的狀態,這也是不如萬茜等看上去從容的原因。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太多關於堅持、努力的教育,卻很少涉及到關於人生的選擇,選擇錯誤,再多努力,也只是南轅北轍。

人生就像一場長跑,可以選擇慢跑,也可以選擇快跑,但必須選定一個跑道,從容欣賞沿途的風景。

如果每個跑道都嘗試一遍,一定跑不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