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獨立命題的高考卷主題爲圍繞“器”寫作。這道題目出得非常有新意,即使放在兩年後的今天同樣有着練筆的意義。今天分享一篇有關“器”的作文,作者雖然文筆稚嫩,但也可以看出,他已經初步掌握了高中作文的寫法,在擺明論點和論證中已經形成了個人的特點。由此可以看出,這位同學在日常作文的練習中還是下了不少工夫的。

正文

器能感納萬物,美的形制與善的心靈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能成匠心之大國;器能見證時代,打造器的速度彰顯大國前進步伐。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有太多的大國重器,他們有的可以看得到,摸得着,有的卻只能用心去感受。無論是物質層面的器也好,還是精神層面的器也罷,都是我國發展離不開的堅實力量。

“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使中國完全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劇了當時人民的痛苦。但當把外國國家的國名翻譯成中文時,中國卻給予了他們一個個象徵美好的詞。例如:“美國的“美”是我們擅長形容美好事物的慣用字;德國的“德”是道德、品德的“德”;又如“英國”的“英”是“英勇”一詞中的“英”,不是我們忘記了曾經的傷痛,而是我們銘記傷疤,帶着傷痛走向更高的寬容精神境界。今天的中國積極打開國門向外走去。正是因爲寬容二字使中國展示大國風範。

在大國的背後,有這麼一羣人:于敏隱姓理名28年填補氫彈領域的空白;孫家棟從想修橋的少年夢到與修橋沒有干係的航天領域,用熱愛書寫自己的人生篇章,讀他的人生履歷如讀新中國的航天發展史;袁隆平曾想過參軍,也想過體育報國,但因看到餓殍死在路邊,最終踏上水稻產量研究這條“不歸路,終將自己的愛國情懷結成一糟樂串串飽滿的稻穗;南仁東在外國希望他留下而擺出的巨大誘惑下,毅受然決然地回到當時一究二白的中國,踏遍祖國河山只爲尋找最適建工點。二十餘年白了青絲終成“Fast天眼之父”;黃文秀畢業後心念家鄉,懷感思之心,投入脫貧攻堅成中,從城裏回來被國家卻不再離開,再一次山洪中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青春芳華時,留下最美韶華。

還有當今疫情中守護世界的90後們,也有還在爲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後浪”們。不只是取得科研成就的科學家們是國之重器,像快遞小哥、環衛工人等,他們也是整個國家發展的螺絲釘,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人人有機會在不同的時刻成爲國之重器。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人,作爲乘風破浪的年輕人們,我們應該心中有火,眼中有廣,大踏步地前進,早日在歷練中將自身打造爲可用之器乃至於國之大器。李白有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自當拿出年輕人應該有的勇氣和拼勁,與時代發展保持同頻共振,早日程航爲可用之才。

一點感想

寫好高中作文既要聯繫給出的主題,又要結合實際,同時在文章中不能一味地引用事例,而要有敘有論,讓人讀起來不那麼乏味。尤其是在寫首尾段落的時候,大家更要注意保持首尾呼應,緊扣主題,這樣纔不會寫出虎頭蛇尾和表意不清的現象,也更容易在考場上寫出拿分高的作文。寫好高考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請所有的準高三學子麼努力學習,爭取在高考的戰場上取得好成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