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入伏,

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時間開始了

本以爲今兒會繼續迎接悶熱天~

可是!

成都一直在下雨

而且是下!大!雨!

涼快得簡直想打瞌睡

成都市氣象臺今天14時22分發布氣象實況通報:

7月16日08時到14時成都市出現小雨到中雨天氣,個別地方暴雨。全市共計暴雨1站,大雨9站,中雨77站,最大降水量出現在金堂竹篙寶塔56.4毫米。各區(市)縣最大雨量如下:新都桂湖48.8簡陽新星水庫33.1雙流西航港常樂25.7新津五津百溪堰24.9金牛區茶店子水管站23.4青白江祥福22.4彭州敖平會元21.7,其餘各站均在20毫米以下。預計未來6小時我市降雨持續,個別地方累計雨量可達大雨到暴雨。

有沒有一種感jio,

平時你帶傘了不一定會下雨,

但是你沒帶就一定會下雨,

紅星路中午好大的雨,

小編出門喫個午飯,

一身淋得焦溼……

入伏第一天就這樣,

是不是預示着

成都這個伏天比較好過呢?

這可不好說~

畢竟40天的三伏天,

時間跨度還是有點長。

不過據市氣象臺預測,未來七天以陰天到多雲的天氣爲主,今天可能是未來七天最涼快的一天。今天的降雨,也會間間斷斷持續到明天早上。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今年的三伏時間:

初伏: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2020年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2020年8月24日。

爲什麼是非得是今天入伏?

下圖是近4年的入伏日期,事實上每年入伏的日子都不一樣,這是爲什麼呢?

一般的節日,比如春節或者重陽,就是按照農曆日期計算;立春、清明則是按照節氣計算。

數伏的規則比這個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是頭伏第一天,然後是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十天;立秋之後第一個庚日則是末伏第一天,至第十天止。中伏夾在二者中間,可能十天可能二十天,要看有沒有“閏伏”。

夏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節氣,但是什麼叫庚日呢?其實就是天干爲庚的日子,比如庚申、庚子之類的。

中國古代以天干地支來給每一天命名,天干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地支則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

二者順序排列成爲六十干支,始於甲子,終於癸亥。六十個不同的組合順序用來命名每一天,循環無窮,就是干支紀日法了。至於今天,日干支爲庚申,天干正是庚,所以也叫做庚日,也因如此,它成爲了頭伏第一天。

爲什麼非要用庚日作爲頭伏?

干支紀日名字看起來似乎很複雜,但是古人一直這樣算日子,就跟我們用“星期”差不多。不過星期日每七天出現一次,而庚日則十天一輪,庚申日更是六十天才能出現一次。然而這種循環給日子命名的本質並無區別。

古代官員的休息日也不是按星期算,而是按旬算,十天爲一旬,換言之就是此庚日到下一個庚日的週期。干支紀日法對於我國古人來說,無非和“星期一要上班”一樣是安排生活工作的日常習慣罷了。

我國什麼時候開始用旬來算日子呢?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是使用這種紀日方法。據專家考證,這種傳統的紀日方法,連續使用的上千年間並無中斷或者錯亂。

那麼爲什麼要把頭伏定在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呢?這是在漢代的時候就定了,而且當時的依據在現在看來可能並不是很科學。不過既然日子定好了,後面就一直沿用下來,成爲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儘管現在有了電扇和空調,大家都用公元紀年和星期來算日子,“數伏”的習俗依然深入人心。

(來源:成都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