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走白于山區”脫貧攻堅媒體採風行一行深入定邊縣白于山區,看白于山區人民是如何脫貧攻堅。第一站,來到定邊縣最遠的鄉鎮之一張崾先鎮鐵角城村,該村距縣城115公里,種植方式仍以畜力手工爲主,屬於典型的自給自足農村經濟模式。自脫貧攻堅以來,定邊縣林業局把生態扶貧與該村脫貧攻堅緊密結合、統籌安排,積極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轉化、新一輪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使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促進了貧困戶增收,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貧困羣衆當上生態護林員

6月22日,記者見到護林員康會元時,他正沿林間小路巡護,檢查有無毀壞林地的現象。康會元是定邊縣張崾先鎮鐵角城村的生態護林員,巡護着5000畝林地。“護林工資加上養羊、種地的收入,幾個兒子也能打工掙錢,使我家每年收入至少4萬元。”康會元說,“護林工資補貼了家庭的生活開支,讓家裏人喫穿都不愁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像康會元這樣的生態護林員,定邊縣有308人。定邊縣林業部門把生態護林員的選聘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經貧困羣衆本人申請,行政村評議公示,鄉鎮人民政府審覈公示,縣有關部門審覈把關,最後報請陝西省、榆林市林業部門審覈同意。據瞭解,篩選出的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發放工資1萬元,增加了貧困戶的經濟收入。

退耕還林增加收入

定邊縣張崾先鎮鐵角城村的康建廷退耕還林90畝。他家靠退耕還林5年內可收入16萬元。“退耕還林不僅增加了我們的收入,也讓咱們的禿山、荒山變成金山銀山。”退耕還林戶康建廷說道。

定邊縣在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以來,定邊縣將退耕還林任務大力向鐵角城村傾斜,鐵角城村貧困戶積極種植,共30多戶貧困戶實施退耕還林面積1219畝,可享受補助190.78萬元。

“以獎代補”給予貧困戶獎勵

爲鼓勵貧困戶綠色脫貧,定邊縣制定出臺了“以獎代補”政策。貧困戶自願栽植經濟林、生態林、育苗自主造林,由鄉鎮向縣林業部門申報,經縣林業部門檢查驗收合格,予以兌付。對自願新栽植核桃、山杏、山桃、黑枸杞等經濟林的貧困戶,每戶種植面積達到5畝以上,經驗收合格後給予每畝300元的補助;對自願新栽種沙柳、紅柳、檸條等灌木樹種的貧困戶,每戶種植面積達到5畝以上,經驗收合格後給予每畝100元的補助。貧困戶有育苗的,可自找地塊、自主造林,經縣林業部門驗收合格後,按照栽植年度當年低於同類標準投資的10%給予一次性補助,主要樹種爲樟子松、油松等。

自脫貧攻堅以來,定邊縣以“生態效益補償”、“護林員就地轉化”、“新一輪退耕還林培育增收”三項生態脫貧措施爲鐵角城村羣衆帶來來自林業方面的收入700多萬元,爲該村貧困戶帶來來自林業方面的收入260多萬元。通過不斷推進生態脫貧措施,該村羣衆真正喫上了“生態飯”,生態扶貧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脫貧致富步伐。(張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