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许多省份的年内月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盛夏、初秋时节的降雨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月份。而有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比如山西地貌类型多样,且大部分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区域,这就造成山西成为古代洪水灾害的多发之地。

除了山西,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中下游等许多地区,都是水灾的多发之地,而一旦发生水灾,势必给朝廷和百姓带来巨大损失。面对频繁发生的水灾,古人是如何防洪的呢?

第一,拦。拦,即拦障之法,这是用修筑堤堰的方式阻障洪水,使得外部的洪水不致冲击城关,以此来保护城市的安全。以明清时期的山西为例,作为水灾的频发地之一,古代山西人也逐渐摸索出一系列可靠的防洪经验,而在修筑堤堰方面,山西人的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并且修筑堤堰的技术也是多种多样。

例如,以植柳固堤。柳树的耐水性极强,而且容易存活,根系盘根错节,十分发达,这对于堤堰的巩固极为有利,早在北宋时期,并州知州陈尧佐筑汾堤以卫太原的时候,就在四周种下了近万颗柳树,号称“柳溪”。而到了明清时期,在护城堤堰周围广种柳树的事例就更为多见了。除了柳树,古人还用石头,或者利用堤堰的形状和选址来提高堤堰的防洪能力。

第二,疏。疏,即疏导之法,疏导之法和拦障之法截然不同,所谓疏导之法,是通过在城亘根部开凿水口,在城外疏浚城壕或者新凿运河等手段,将洪水加以引导,使其远离城区或者远离百姓居住之地。而在疏导之法中,疏导城壕(即护城河)是最常见的措施,这种方法可以加速水的流动,不至于让洪水淹没城池,进而泛滥成灾。除了疏导城壕,一部分城市还通过开凿水口来减少城内积水之患,甚至还有的城市通过新凿河渠,以引流的形式避洪。但更多时候,古人并非单独利用某种疏导之法,而是将这几种方法配合使用。例如,乾隆三十四年的介休城知县王谋文,便是将上述三种疏导之法配合使用,成功解决了介休城的水灾。

第三,蓄。蓄,即蓄积之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城内天然洼地或人工开凿的陂池,以此停蓄雨水,使其不泛滥成灾,这也是古代一种重要的防洪措施。以清代的清源城为例,清源城的东部有一个水体面积颇为可观的东湖,虽说东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灾问题,但这大面积的天然洼地,对于积蓄雨水、洪水却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天然洼地,一些地区的人们还人工挖出蓄水空地,比如古代修筑城墙时,往往采取了就近原则,在墙基两侧取土堆垣,这无意间就让城墙两侧形成数量众多、面积相当可观的低洼地带。每逢下雨或发生洪灾时,雨水或洪水就会大量汇集于此,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蓄积雨水(洪水)和防洪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古人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洪方法,也总结了许多较为可靠的防洪理念,实在令人钦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