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都向東,沿着通往重慶的高速路行駛110公里,來到被譽爲“世界石油鑽井之父”的卓筒井誕生地—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卓筒井鎮內,這裏山巒延綿起伏、舒緩遼闊,新修的柏油馬路蜿蜒盤旋,古老的卓筒井場近在眼前。

卓筒井架

作爲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誕生之處,卓筒井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但在其盛名之下,如何將其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下去,如今成爲擺在大英人身面前的一道難題。

千年守望

世界工業文明的活化石

“鑽兩口井,一個起竈,一個曬鹽,蓋一間屋,討一個老婆,生一地娃娃。”這首老一輩大英人耳熟能詳的童謠,描繪的便是四川大英縣卓筒井鎮人制鹽的生活畫面。

來到卓筒井架前,可以看到,井架“默默地”藏在川東丘陵之中,其“身高”不足10米,井架和配套物完全由竹質和木材料構造而成。瘦峋單薄的身軀,閃着古銅色一般的光亮,有如樸實的老農,在風雨陽光中堅韌地挺立。千年卓筒井開創了世界機械鑽井之先河。

據介紹,卓筒井,又名卓筒小井,它以椎架子套鐵質圜刃形鑽頭,以衝擊式方法向地下開鑿的,用粗大竹筒隔絕淡水,再用汲滷竹筒通過大竹筒深入地下,提取滷水的鹽井。鹽井口徑如碗大,井深達300米左右。這種鑽井採鹽方法從宋代活態一直沿用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現目前,卓筒井遺蹟分佈於大英縣卓筒井鎮關昌村、青木村、快活嶺村等七個村落,共18個竈房240餘口老井,分佈面積約14平方公里。

昔日的井場,已是今天的“文化遺產”。當年鑿井的鹽工們一定沒有想到,他們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卓筒井井鹽深鑽汲制技藝會成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卓筒井居然是人類小口徑深井的始祖,石油、天然氣等地下寶藏也是因爲它而橫空出世,服務人類。

目前,爲保護和傳承世界工業文明的活化石“卓筒井”,大英縣人民政府在卓筒井鎮搭建了一座《卓筒井》臨時陳列館,據瞭解,卓筒井博物館建設已納入第二期保護項目。

走進陳列館內,可以看到,鑿井製鹽的全部工具都被貼上了標籤,且盡數被收藏於此,在館內的展臺上,擺放着各種奇形怪狀的物件,在每一件物件的背後,都是一項技術被革新發明的傳奇故事。這些彌足珍貴的文物,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人類最初鑽探深井的重要佐證。

據大英縣文物管理所副所長徐小勇介紹,目前,爲保護具有千年歷史的卓筒井遺址,其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正在加緊規劃當中,遺址公園包括頂心竈遺址、大順竈遺址、卓筒井鹽業歷史博物館、卓筒井鑽井技術博物館等多個項目。

後繼乏人

盛名之下的無奈

據考證,卓筒井的鑽井技術比西方早800多年,今天鑽探石油、氣田所用的鑽探深井或鑿洞的技術,最早便是蜀國先民的發明,因此,卓筒井鑽井技術也被公認爲“世界石油鑽井之父”,被譽爲“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

在其聲名鵲起的背後,由於後續乏人以及時代的進程,這門世界級工藝如今卻面臨着傳承斷代的危險。

“由於卓筒井井鹽深鑽汲制技藝的第45代傳人,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嚴昌武已經去世,現如今他的女婿作爲省級項目代表傳承人,正努力將這項世界級的工藝技術傳承下去。”徐小勇介紹,爲讓這項工藝能夠更好、更爲完整的傳承下去,目前,大英縣人民政府儲備了多名市級以及縣級項目代表傳承人,並給予了他們許多平臺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將這項技術傳承保留下去。

此外,現如今,由於現代製鹽業的發展以及鹽業管理條例的落實,卓筒井的鑽井製鹽已無法達到目前的製鹽標準,這裏的鹽業生產也早已停止。因此,如何在停止生產的情況下又要讓卓筒井的製鹽技藝傳承下去,成爲一大難題。

“可使一部分竈房重新恢復生產,做一些保護性生產,以此達到傳承技藝的目的。”大英縣文物管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卓筒井遺蹟內的許多竈房只剩下遺址,因此可在這些竈房內進行保護性的生產,如生產一些保健鹽、泡菜鹽等,作爲“非遺”實驗生產性保護措施,以此來讓這門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打造鄉村旅遊景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瞭解,目前,在公佈的國、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中,大英縣共有4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圍,其中,卓筒井和徐氏泥彩塑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蓬萊大樂與象山花鑼鼓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還有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餘皆爲縣級。

宋井桃蹊景區、卓筒井陳列館、卓筒雞……在卓筒井鎮,大英縣打造了許許多多的鄉村旅遊景點與鄉村美食,吸引了大批遊客,並且,遊客觀光美景與品嚐美食的同時,又能對卓筒井進行一個瞭解,感受其魅力與價值,從側面增強了卓筒井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卓筒井鎮

“大英縣十分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大英縣文物管理所相關人員介紹,近年來,大英縣通過打造鄉村旅遊景點,搭建宣傳平臺,以及組織專家現場調研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大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其吸引力,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望者、傳承者、受益者給予更多的重視、關注和扶持力度,以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保護及傳承下去。

文章來源:遂寧觀察記者 曹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