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的袁女士,近幾年被結石嚴重困擾,苦不堪言。2016年發現右腎結石,遂接受多次體外碎石治療,但因治療不徹底,2018年又進行體外碎石治療多次,結果爲了碎石,把腎給嚴重損害了,造成了右腎萎縮,如今腎功能已經喪失。近日,袁女士又發現左腎結石,這一次,她該如何拯救自己的腎?

(術後康復中的袁女士)

袁女士家住廣東信宜,今年54歲,7月10日到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泌尿外科(外六科)就診,據患者自訴,最近幾日左側腰部疼痛且少尿,懷疑自己有腎結石。袁女士繼續介紹病史才得知,她之前就已經被腎結石折磨多年,苦不堪言。2016年發現右腎有結石,自己圖省事、方便,在附近小醫院進行治療。“當時醫生說怎麼治就怎麼治,我也不懂,而且醫生說體外碎石不用開刀,費用也低,那我就按照醫生說的去做了。”袁女士說道。經過多次體外碎石治療,確實疼痛感有減輕,但是偶爾也有比較輕的痛感。然而過了2年,也就是2018年的夏天,感覺腰部疼痛又加重了,袁女士又去該院檢查,醫生說結石復發了,再次安排她進行體外碎石的治療。袁女士回憶說:“做了好多次,大概一週一次,有時不到一週湊自己有時間就去,前後大概做了一個半月,有五六次吧。後來症狀有緩解了,就以爲病好了。”殊不知,正是這兩次不當的治療,導致袁女士右腎已經嚴重萎縮。

對此,接診醫師黃蘇寧主任解釋說,體外碎石雖然簡便易行,一般來說操作恰當也是比較安全的。但是體外碎石有自己的適應症,僅對幾毫米至1釐米這樣很小的結石適用,而且小結石如果伴有腎積水那麼也不適用。並且,體外碎石也有其弊端,治療不當有可能會對腎臟造成損害。治療恰當與否,一個是碎石的能量要適當,太小對結石不起作用,過大了可能損傷腎臟造成出血;另一個是不宜長期過多治療,一般控制在4次以內是安全的,而且每次的間隔要在5-7天爲宜。

袁女士在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泌尿外科(外六科)就診後進一步檢查,發現該患者右腎已經嚴重萎縮,腎功能已經喪失。左腎有小結石伴腎積水,且輸尿管上段和膀胱也有結石,還伴有輸尿管狹窄。其中輸尿管上段的結石較大,對輸尿管有堵塞,這就是造成腎積水的原因。黃蘇寧主任介紹道:輸尿管結石和膀胱結石都是腎臟結石移位到輸尿管和膀胱的,源頭還在腎。對此,黃蘇寧主任告誡結石病患者,結石治療成功後也不可大意,要從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等多方面加以干預,防範結石再生。

患者術前CT片顯示腎臟及腎結石

患者術前CT片顯示輸尿管結石

患者術前CT片顯示膀胱結石

那麼針對右腎已經萎縮、功能喪失,僅有的左腎又發生結石,且輸尿管和膀胱也有結石這樣複雜的情況,該如何解決呢,袁女士的左腎能完好無損嗎?

黃蘇寧主任專注於泌尿繫結石近三十年,具有豐富的臨牀經驗,對此病情,在黃主任看來也不困難,很快就制定了合理的治療方案。首先,體外碎石不適宜,因爲腎臟已有積水,而且腎臟、輸尿管和膀胱均有結石,體外碎石的週期較長,對腎臟會有損害。那麼最適合的就是輸尿管軟鏡配合鈥激光碎石取石術,結合輸尿管擴張術,一次手術可以同時解決多處結石,且這種手術是經尿道通過細細的軟管到達膀胱、輸尿管,再到腎臟,逐個取出相應位置的結石,不需要切口,屬於無創手術。對於這種治療手段,袁女士也是欣然接受,她告訴筆者:“早知道一次手術可以徹底取出結石,當年就不至於長期去做體外碎石治療,也就不至於把左邊的腎搞壞。”

確定手術方案後,當天下午由黃蘇寧主任親自爲袁女士做了取石手術。手術非常順利,按照預期計劃,歷時2個小時的手術,一次性解除了患者膀胱、輸尿管、腎臟的多處結石,且對腎積水進行了引流,取石同時很好的保護了袁女士僅有的左側腎臟,對此,袁女士和家屬都非常認可。術後第三天,進行復查,結石均已被清除,放置的雙J管也正常,腎臟積水已消失,情況良好。

患者術後DR平片顯示取石乾淨

最後通過此案例,主診醫生黃蘇寧主任提醒廣大結石病患者:

第一,體外碎石因爲技術門檻低,很多小醫療機構都具備,廣泛使用,甚至造成濫用。殊不知,體外碎石雖然便捷,但是僅適合單發的且較小的結石,不要盲目使用。

第二,體外碎石操作要謹慎,能量過大會對腎臟造成損害,得不償失。

第三,體外碎石不宜長期多次治療,一般治療4次爲宜,每次間隔最好在一週。如若體外碎石治療效果不佳,應停止繼續治療,採用微創手術取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