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當代80後作家,很多人會想到兩個性格相當的年輕人:韓寒和郭敬明,這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獲得了新概念作文獎,比如都出版了選集,比如後來都當上了導演,早年,影迷們經常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近年來,蔬菜和蘿蔔各有優勢,很少有人比較。

說到當代80後作家,很多人會想到兩個性格相當的年輕人:韓寒和郭敬明,這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獲得了新概念作文獎,比如都出版了選集,比如後來都當上了導演,早年,影迷們經常把兩者放在一起比較,近年來,蔬菜和蘿蔔各有優勢,很少有人比較。

在本期中,筆者沒有提及他們的影視作品,只提到了詩歌的水平,認識韓寒的朋友都知道,韓寒對現代詩歌從來就沒有好的評價,甚至在公開場合見過不少著名詩人,他認爲現代詩歌就是通過多次使用換行鍵來改變文章的行,爲了諷刺現代詩歌,韓寒曾經作詩取笑,但是,由於他寫得不認真,沒有參考意義。

但郭敬明不同,他寫了很多散文詩,而他將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歸根結底,正是因爲詩歌,郭敬明從小學開始文學創作,小學二年級開始投稿,1997年,14歲的他寫了一首詩叫《孤獨》,這是他出版的第一首詩,因爲這首詩,他收到了雜誌社10元的稿費,這對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從此,他“失控”,開始寫小說,本期,我們就來看看這首歌《寂寞》,看看這是什麼水平?當時,雜誌社給他這10元稿費合理嗎?

“寂寞”已經下了兩天兩夜的雨,現在還在下雨,透過窗戶,我們彷彿住在水幕洞裏,它使我想起了過去一百年來一直在下雨的雨,潮溼的房間裏長滿了苔蘚,屋頂上有一羣魚在游泳,在這樣的雨天,我們撐着傘走在街上,踩着水,我們不知道該去哪裏

看完這首詩,我想那時候一定值10元,畢竟,對於一個14歲的孩子來說,寫出這樣一首流暢的詩並不容易,然而,這首詩有許多缺點。

整首詩可分爲三節,第一節從開頭到“那幾年的大雨”,這首詩的開頭就像胡說八道,雨已經下了兩天兩夜了,真是太羅嗦了,我想這部分內容,可以學習戴望舒的《雨巷》和席慕蓉的《雨中知》,這兩首關於雨的詩也反覆出現,尤其是席慕蓉的詩中,用“如果雨還是雨”來形容連綿不斷的雨,更具詩意。

第二部分從“溼房”開始,我認爲這部分是最好的,房間的擬人化和苔蘚魚意象的引入,使這首詩充滿了童話色彩,很符合高二學生的感受,魚兒在屋頂上游動的形象已經被許多小說家反覆使用過,所以我們不應該對它感到陌生,郭敬明用得比他們早得多。

第三節從“在這樣的雨天”開始到最後,豐富的想象力使維特的詩歌充滿了憂慮,這有點像戴望舒的《雨巷》,但語言比較直白,所以比《雨巷》更容易理解。

在初中二年級寫這樣的詩很好,無論是意境還是詞本身,都是一首完整的現代詩,由於語言不夠精煉,我想我們可以稍微改變一下。

從這段話來看,14歲的郭敬明對文本本身非常真誠,這也是他當時能夠走上文學之路的原因,對於他後來的一些小說和散文,說實話,我不太喜歡,因爲我在這些作品中沒有找到這種真誠,在當今文壇,要想找到一個會寫詩的80後作家並不容易,真希望郭老師能找到自己的初衷,多寫些有質感的東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