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山與潘粵明主演的諜戰劇《局中人》首播即將下線,在這部劇中我們聽到一個詞叫做“鼴鼠”,是用來形容潛伏者的,爲什麼會用“鼴鼠”來形容潛伏的人呢?

在即將首播下線的諜戰劇《局中人》中,雖然在一些劇中人物中將潛伏在國民政府中的潛伏者稱之爲“共產黨”,但並沒有使用此前很多影視劇中所說的“地下黨”、“潛伏者”等詞語,而是出現了一個形容潛伏者的新詞語“鼴鼠”。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於這種動物幾乎沒有什麼接觸,絕大部分人只是知道有這麼一種叫做“鼴鼠”的動物,亦或者通過電視節目看到過。

這種動物雖然主要出沒於農村田間,但對於大部分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說也並不是常見,因爲它們白天一般都隱藏在洞中,晚上出來覓食。

真正接觸過鼴鼠的人會發現,鼴鼠是一種哺乳動物,有着黑褐色的毛,身體矮小體胖,前肢特別發達、有鋒利的爪子,適於掘土;後肢細小。有些種類的鼴鼠還是一味中藥,除去內臟之後全身都可以入藥,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

那麼爲什麼在《局中人》裏面將潛伏的地下黨稱爲“鼴鼠”呢?難道就是因爲鼴鼠喜歡打洞,喜歡白天休息、晚上活動的原因嗎?

其實將潛伏在地方的工作者稱爲“鼴鼠”的說法,是一種舶來文化,在國外用“鼴鼠”來形容諜報人員最早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1974年,英國作家約翰·勒卡雷的小說《寒風孤諜》問世,作者在作品中首次將間諜稱爲“鼴鼠”;1981年,他的另一部小說《鍋匠、裁縫、士兵和間諜》出版,作品中也是將間諜稱爲“鼴鼠”。

就因爲他在小說中將潛伏的諜戰人員稱爲“鼴鼠”,所以纔有了後來一些國家對這一羣體用“鼴鼠”作爲統一稱呼。而他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這麼高的影響力,不僅因爲他是全球20世紀最著名的間諜小說家,屢次獲獎;而且他在寫作前就供職於英國的情報部門。

而在中國的影視劇作品中,《局中人》應該是首部將潛伏在敵方陣營中諜戰人員稱爲“鼴鼠”的作品。在這部劇中,說這個詞次數最多的人,也是劇中與張一山上演對手戲最多的“大白牙”羅立忠,而且兩人的對手戲更是十分精彩。

更多局中人文章,敬請關注後瀏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