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0年7月16日中午,國家電影局發佈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由於新冠疫情而全面封閉175天的全國電影院線將於7月20日陸續恢復營業。緊接着更是有好消息傳來,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於7月25日開幕。

彼時,電影行業終於撥開雲霧見青天,迎來了新一輪的生機。這次的疫情也將會在華語電影史留下濃重的一筆。

縱觀華語電影的發展史,這樣的打擊和機遇不下少數。其中影響最爲深遠的就是邵氏電影。

02

明人不說暗話,今天就來聊一聊對華語影史影響深遠的香港電影開拓者——邵氏電影公司。

邵氏兄弟是浙江寧波人,父親邵玉軒是上海20世紀初比較有名的顏料商,而且在工商界頗爲活躍。有意思的是邵氏六兄妹沒有一人繼承父業,邵氏一門四傑更是全部踏足娛樂圈。除了第四,第五姊妹,邵氏大哥仁杰,二哥仁櫪,三哥仁枚,六弟仁楞,都進入了電影行業。

在那個時候,進入電影行業是要出名的,所以他們的父親極力反對。

四人團結一心,毅然決定要進入這個行業,於是他們另起名號,老大邵醉翁,老二邵邨人,老三邵山客,老六邵逸夫。

雖然沒有子承父業,但是兄弟四人卻繼承了父親精明的頭腦,分工明確。長兄如父的邵醉翁集總經理、導演於一身,老二負責會計財務,老三老六負責發行。

就這樣,早期的邵氏家族企業於1925年在上海成立,取名天一影片公司

“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司成立之初,從劇本到攝影再到剪輯發行全是四兄弟親力親爲,幹勁十足,試圖打造中國電影公司巨頭。

雖然這樣做很好的壓縮了製作成本,但是卻有着很大的詬病。

那個時候邵氏追求商業化的苗頭已經初現,這與之後邵氏娛樂至死,過度商業化的沒落有着直接的關係。

03

當時中國電影業還處於草創時期,天一經歷了20年代的默片,30年代的有聲片,以及戰爭時代上海電影人主導的黃梅戲調電影時期。

中國最早的有聲片之一《歌場春色》都出自於天一影片公司。

看到天一公司賺的盆滿鉢滿,其他電影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對於中國電影史,天一影片公司的出現足以計入彪炳史冊。

天一的成功,讓邵氏四兄弟有了更深遠的想法。

1926年,邵氏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市場。這一招棋現在看來可以說是非常的明智,因爲無論是1929年美國有聲電影進入中國,壟斷上海市場,還是1932年一二八戰事的發生,邵氏似乎未卜先知爲自己留下了南洋的退路。

值得一提的是,天一在那個時候積極踊躍的拍攝以及宣傳抗日題材的影片,即便吸收了一部分左翼分子作爲該題材的導演和編劇,但其中有大部分都被禁映或者推遲上映,天一的生意慘淡,艱難度日。

04

1934年,老大邵醉翁開始將上海的一部分物資器材運往香港,在九龍清水灣設立香港分廠,專拍粵語片。上海的天一,香港的分廠,新加坡的邵氏機構,邵氏電影王國初見崢嶸,三地同時發展。

後來隨着日軍的侵略,天一的上海活動逐漸變少,1937年,老大邵醉翁將全部資金器材遷往香港,1938年初就宣佈成立南洋影片公司。

當時的香港屬於英屬殖民地,無論是經濟和文化都受到外來的干涉,加上本土文化的融合, 香港電影市場有着足夠的發展空間。

邵氏更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爲有着新加坡邵氏機構和香港的南洋影片公司,兩地同時拍片,成本低,效率高,所以南洋影片公司全力發展。

05

可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邵氏影業再次進入舉步維艱的狀態。

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認爲,如果不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邵氏的崛起甚至會更早。

1945年,日本投降,邵氏才得以喘息,而老大邵醉翁當時內地,香港兩地跑,年過半百的他已經無力再執掌公司事務,索性將大權交給了其他三兄弟。當時二哥負責香港公司的發展,並將南洋影片公司,改爲邵氏父子公司,老三仁枚和老六逸夫繼續在新加坡發展,邵氏平穩的發展了數年。

06

可是此時香港影片的競爭愈發的激烈,邵氏最大的壓力來自於電懋(國際電影懋業公司),邵氏“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已經難以招架新挑戰了。

於是二哥邨人萌生退意,想收縮成本,將目光轉向院線發展,並開始着手地產業。

這與邵逸夫的觀念產生了衝突,邵逸夫還是希望能夠掌控制片權,以穩定片源,兄弟產生分歧,在業務上分道揚鑣。

1958年,邵逸夫和三哥回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公司,與二哥的邵氏父子公司不同,前者只管理製片業務,後者負責院線及影片的發行。

邵氏公司體系已經完成,開始稱霸香港電影市場二十年。

07

不得不說,邵逸夫是一個優秀的商人,精明的商人,因爲多年在電影行業的摸爬滾打,邵逸夫開始爲自己的公司設立嚴密的管理製作制度,特別是之前在天一建立初期有着豐厚的經驗,所以無論是演員,資金,道具,到發行,院線,全部佈局,開始了壟斷性質的發展。

唯一能與其爭鋒的電懋,也因爲其老闆陸運濤乘飛機去臺灣參加會議,飛機中途失事,全員遇難,失去了掌舵人,這對電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再也無力與邵氏競爭,邵氏開始一家獨大。

強大的邵氏也孕育出了名震東南亞的四位導演,李翰祥,張徹,胡金銓和楚原

李翰祥開創了黃梅調的電影,1958年拍攝的《貂蟬》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票房的記錄,之後還涉足於劇情,戲劇,風月片的拍攝,從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邵氏主打的題材基本上都是黃梅調影片,這一時期可以說是邵氏的創業期。

60年代中期,張徹和胡金銓確立了新武俠的風格,由胡金銓導演,嶽華鄭佩佩主演的《大醉俠》正是由武俠向新武俠的過渡,而張徹的《獨臂刀》則成爲邵氏第一步票房過百萬元的電影。

到70年代,楚原出現了,他和古龍合作,以古龍小說爲藍本,創作出了《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等超現實武俠題材的電影。甚至當時流傳着沒演過出演武俠電影的,不算是電影演員的俚語。

08

電影行業的這塊大蛋糕被邵氏喫的死死的,但是邵逸夫並沒有停下來,1970年,他開始涉足電視行業,成立香港無線電視臺,也就是人們口中的TVB,並開設藝能培訓班,源源不斷的爲自己的邵氏影業輸送人才。

俗話說,有得就有失,這一年也是邵氏集團損失最大的一年。

已是邵氏執行官的鄒文懷離開東家,還帶走了許冠昌,梁風,陳自強等邵氏骨幹,創立了嘉禾電影公司。

從此,邵氏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了。

09

剛開始嘉禾並不是邵氏的對手,但是自1971年嘉禾簽下李小龍開始,邵氏根基開始動搖了。據傳,當時李小龍回香港想找當時的電影巨頭邵氏合作,但是邵氏卻拒絕了他一萬美金的片酬要求,而嘉禾這邊不僅給出了更高的酬勞,還讓李小龍能夠在片場享有製作等特權。

1974年,許冠文出走,加入嘉禾,還將自己的三個弟弟一同帶了過去,“許氏四傑”的加入讓嘉禾規模強大了起來,嘉禾甚至允諾他們成立子公司——許氏電影公司。

同年,許冠文的《鬼馬雙星》以625萬港元的票房打破香港票房紀錄。

這讓邵氏腸子都悔青了,要知道許冠文當初就是拿着這部電影去找邵逸夫談判,要求平分利潤的,可是邵逸夫拒絕了,於是纔有了之後許氏四傑的出走。

1979年,嘉禾簽下了成龍,因爲當時自己的師兄洪金寶已經由邵氏轉入了嘉禾,所以本要與邵氏續約的成龍也投靠了嘉禾。

這使得嘉禾的陣容空前的強大,它已經不是9年前的那個不入邵逸夫法眼的公司了。

10

沒有了邵氏稱霸香港影業,多家競爭,百花齊放的香港影業告訴的發展,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無論是產量,質量、藝術元素還是票房,香港電影市場都創造出了驚人的奇蹟,電影總產值一躍成爲世界第2,甚至被譽爲東方好萊塢。整個亞洲無論是新加坡,馬來西亞,還是包括韓國,影院以及影片租賃市場香港電影都拔得頭籌。

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了9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才逐漸的由盛轉衰,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邵氏造成的。

11

邵氏,作爲香港電影的根基,其實有着很多詬病,比如對演員“家長式”的管理,過度的追求商業化,以及對資金的掌控和傾斜。

雖然將香港電影推向了黃金時代,但是也造成了後來的山寨片無數,演員後繼無人的悲劇。再加上90年代經濟的蕭條,香港電影業尋求黑社會的介入來開拓市場,整個電影行業空前的混亂。

而先前邵氏的壟斷使得電影業出現了嚴重的斷層,後續並沒有公司能夠補上來,加上其他的原因,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作爲一個商人,邵逸夫是優秀的,從他的多次決定就可以看得出他的果斷和堅決,無論是成立邵氏兄弟公司,還是80年代末,壯士斷腕,停止製作電影,改造電影棚,賣掉片庫。

所有的一切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場生意。

但是不得不說,邵氏確實推動了華語影片的前行,對於很多人來說,邵氏有功亦有過。

如今的香港電影行業,雖然異常的艱難,依舊在慢慢前行。

-END-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