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區內,工人們忙着趕製海外訂單產品;廠區外,一輛輛卡車排起長龍等待出貨。自2月11日復工復產以來,正特集團幾乎每天都是這般繁忙景象。

作爲臨海戶外休閒用品龍頭,今年以來該公司跨境電商持續發力,前5月線上銷售額 530萬美元, 同比增長165%,6月更是以 近650萬美元的海外電商銷售總額, 創下單月曆史新高。

這是今年臨海外貿出口逆襲的生動樣本。數據顯示,今年1到5月, 臨海外貿自營出口106.94億元,出口總額列 台州第一。其中5月 出口21.23億元, 同比增長21.7%, 增速列台州第一,復甦勢頭強勁。

政策紅利,爲企業提供有力支撐

“政府統保助發展,精準施策暖人心”,日前,臨海市商務局收到一面由浙江新藝旅遊製品有限公司送來的錦旗。

原來,受疫情影響,該公司一批貨物抵達意大利港口後,客戶表示無力支付尾款。獲悉企業難處後,中國信保台州辦事處將定損核賠時間從 4個月縮短至1個月,並先行賠付約 19萬元,爲企業緩解延期收款帶來的壓力。

這得益於臨海市商務局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搭建的出口信用保險統一參保平臺,將自營出口額不高於500萬美元(含)的外貿企業納入統保平臺, 實現扶持政策100%覆蓋。

千方百計紓困解難,回應企業最迫切的期待。疫情發生以來,臨海出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支持企業渡難關穩訂單拓市場的若干意見》,從金融支持、出口信保、出口轉內銷等十大方面30項細則幫扶企業。

臨海還成立出口專班,對外貿行業摸底調查,協調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疫情期間,共爲 32家急於出口的企業辦理了緊急物資運輸通行證,助力外貿企業提升產能20%以上。在4月份的考評中,臨海出口專班推進指數名列 台州首位,全省第四。

面對海外訂單下滑的風險,該市還加大跨境電商拓市力度,利用數字化手段向外商吆喝,從阿里巴巴線上直播峯會、2020台州醫藥原料展,到線上浙洽會、雲上廣交會……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當地共組織 141家企業參加展會 11次,有效助力本地品牌揚帆出海。

搶抓風口,企業實現逆勢增長

疫情下,環球同此涼熱。面對需求鏈和供應鏈萎縮的雙重考驗,外貿出口企業如何渡難關?

思路一變天地寬。臨海部分民營企業搶抓全球疫情“窗口期”機遇,曲線突圍,逆勢而上。

在永強集團,這段時間,該公司正趕製火爐、戶外廚房、摺疊收縮帳篷等戶外用品。

“特殊時期,歐美人宅家的時間多了,趁着‘宅經濟’風口,我們不少戶外休閒用品都成了海外流行的爆款。”永強集團總經理助理朱煒說,在2月出口缺失的情況下,該公司前5月實現出口額26.18億元,同比增長4%,截至5月底新接訂單已超過去年同期16%。

伴隨着疫情增長,各類防護用品需求劇增,部分企業紛紛火線轉產。

浙江盛田機械有限公司以服裝機械生產爲主,疫情發生後,該企業迅速轉產口罩生產的前端工藝機械——粘合機。目前企業3個車間,4條流水線正開足馬力全力趕工,來自土耳其、東南亞、越南等地的訂單已經排到下半年,月訂單超800萬元。1到5月,該企業自營出口1017萬元,同比增長30.6%。

形勢倒逼之下, “共享生產”的新模式也迅速形成。

每年1到4月是杜橋眼鏡銷售旺季。然而國內外疫情的先後暴發,讓眼鏡廠生產線停轉,工人無單可做。

轉機出現在國外護目鏡的急缺,浙江譽博眼鏡有限公司等部分擁有FDA、CE等歐美地區醫療器械銷售許可證的企業,將太陽鏡生產線轉產爲護目鏡組裝,訂單紛至沓來。

面對激增的訂單,當地相關部門牽線搭橋,促成該企業與周邊廠家共享訂單、共享模具、共享認證,閒置的產能被充分調動起來。目前,該企業首批銷往歐洲的50萬副護目鏡提前一週下線,順利出口。

與此同時,共享檢測設備也應運而生。依託於臨海市天誠防護用品廠、台州東海翔防護用品有限公司等三家防疫物資龍頭企業,6月,全省首個防疫物資檢驗檢測共享平臺在臨海落地,快速準確地實現防控物資檢驗供需信息的互聯互通。目前,已有 6家公司通過該平臺,完成了 75批次防疫物資的共享檢驗, 耗時從25天縮短至立等可取,費用也從每批次 4000多元直接歸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