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

被需要是每個人的心願,人人都渴望別他人需要。小到助人爲樂,扶老攜幼。大到建功立業,匡扶社稷。每一個人都渴望能做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實現自我價值。但是被需要可不是空想出來的,要想被人用,自己得有用。

就像你不會買沒有用的東西一樣,如果你沒有能力,沒有貢獻,對別人來說沒用,別人也就不會用你。所以,想被需要,就要有用的人。

人被需要含義有兩種。第一種是一個人很有本事,在某一個領域有突出的才能,可以憑藉自己的本事造福於人民。第二種是這個人大公無私,捨己爲人,樂意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人的最高追求‘自我實現’

如果你想做第一種人,你就要從小刻苦地學習知識,練習本領,掌握一技之長。然後蟄伏,等待時機,尋找平臺,發揮自己的特長,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施展。就能匡扶社稷,造福人民。

諸葛亮身處動盪不安的三國時期,爲避戰亂來到了南陽隆中隱居。他從小就胸有大志,決心輔佐明主,幹一番大事業。諸葛亮在隆中隱居的這些年一直沒有斷了充電。他在耕種閒暇之餘博覽羣書,刻苦鑽研。喜歡與當地的文人隱士閒談,縱論天下大事。同時諸葛亮沒有閉目塞聽,而是時刻關注天下動態,分析時局。通過十幾年的刻苦學習,諸葛亮已經變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用一篇分析低鞭辟入裏的《隆中對》,爲劉備指明瞭方向。從此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最終建立了蜀漢基業。劉備死後又輔佐兒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

祖逖生活在東晉這樣一個兵連禍結的朝代。當時中原被胡族鐵騎佔據,西晉的末代皇帝受盡屈辱後被殺。戰爭此起彼伏,無辜百姓慘遭屠戮,生靈塗炭。此情此景深深地刺痛了祖逖的心靈。他決定刻苦練武,將來到戰場上立克強敵,收復中原。從此,無論春夏秋冬,祖逖聽到雞叫就要起來,跟好朋友劉琨一起練習劍法。日日如此,從不間斷。最終祖逖成了武藝高強,精通韜略的名將。他率兵北伐,在戰場上屢立奇功。不幸的是,祖逖最終因爲皇帝的猜忌鬱鬱而終,北伐功敗垂成。

聞雞起舞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祖逖,都是通過勤奮刻苦地練習本領,才成了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英傑。所以,想被人需要,自己本事就應該有價值。要想讓自己有價值,就要培養自己的才能,等待時機一舉成功。如果沒有之前的積累,怎麼能有後來的成就。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想當第二種人,你就要具有捨己爲人的奉獻精神。要一心爲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計較個人得失。你可以沒有太突出的本領,但一定要勤奮,踏實肯幹。讓儘量多的人得到你的恩惠。

天生我材必有用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舜帝在位時期,黃河經常發大水,淹沒良田,摧毀房子無數,百姓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舜帝原本讓鯀來治水,可是鯀治水九年毫無成效。於是舜殺死了鯀,讓他的兒子禹來治水。國難當頭,大禹不在乎舜跟他有殺父之仇,毅然接下任務。在治水期間,大禹從來不消極怠工,從來不擺架子。跟工人們一樣搬土鑿石,開山通河,不怕苦不怕累。他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但是都沒有進去,就連自己活潑可愛的親生兒子他都沒有去看一眼。大禹也是人,他能不想家嗎,能不想自己老婆孩子嗎?但是他知道要以大事爲重,只得忍痛和親人分別。大禹治水耗時整整十三年,終於把黃河水引進大海,問題得到解決,造福人民。

大禹治水

李時珍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他是明朝有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發現許多現存的古代醫書中存在很多錯誤,醫生也多是些庸碌之輩。鄉里有好多人就是因爲生病被誤診,喫錯了藥才一命嗚呼的。李時珍看到百姓無辜受苦,便下定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刻苦學習醫術,爲百姓解除病痛。爲了實現這個夢想,李時珍爲了採藥跋山涉水,不知路過了多少懸崖峭壁,沼澤泥潭。回家之後還要廢寢忘食地閱讀古往今來的醫書,掌握醫藥學知識。細心研究每種藥材的功效,用法,和用量。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寫成了《本草綱目》。

李時珍

無論是大禹,還是李時珍,都把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一心爲百姓造福。大禹把十三年的時光都貢獻給了治水事業。李時珍把他畢生的精力都貢獻到了治病救人上。他們都實現了‘被需要’的夢想。

所以,想要被人用,自己要有用。我們應該勤學苦練,捨己爲人,才能做到被需要,實現自我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