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带你了解更多育儿常识,假如您喜欢这样的故事,欢迎关注转发点赞

有了孩子之后,家长也需要忍受孩子的脾气,有时候孩子脾气到来,犹如洪水决堤来势汹汹控制不住,其实孩子笔记和孩子开玩笑的本质是一样的,是孩子情绪的一种表达。

如今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家里的小公主,得到了全家人的爱护,物质上的生活更是不容分说的优越。但是孩子要求却逐渐变多,花样层出不穷,这样让做家长的有点难以招架,家长对于孩子的疼爱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一味顺从孩子要求,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任性,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

妈妈用奖励式教育方式,让孩子受到了满足,而后越来越不满足于奖励内容,网友评论:“孩子容易得寸进尺。”

小青刚上小学的时候,对于学校的生活稍微有点不能适应,因此对待学习的状态有点懈怠,小青的妈妈在邻居那里听到了奖励的育儿方式,邻居说这样的方式十分的有效,于是妈妈试着套用在小青的身上。

有时候妈妈看到小青写作业的时候比较慢,写作业拖拖拉拉,妈妈便制定了写作业的时间,如果小青能在时间内完成作业,那么就奖励一元钱。

有时候妈妈看到孩子整天在家里玩手机,不喜欢外出跟小朋友玩耍,因此妈妈也会对小青说,在家里如果能够扫地,那么就奖励一块钱;有时候妈妈看到孩子,在做事上面认真积极,妈妈也会奖励小青一顿最爱的麦当劳。

一开始的时候奖励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而言,十分的有效果,小青甚至开始主动承担家务,就等着能够得到妈妈的奖励,妈妈对孩子的表现,心里感到窃喜,于是不断的升级自己的奖励模式,更多套用在孩子的学习层面上。

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得到改进,因此,成绩本来不是特别优秀的小学,听到妈妈说如果能考进班级前五名,将会奖励自己一个心仪的玩具,孩子向妈妈保证自己一定完成。

成绩出来了,小青果真考到了班级前五,但是这时候的小青,已经不能满足于喜欢的玩具,开始和家长们谈起条件来了,孩子要求奖励要提高到让自己拥有限量版的芭比娃娃,不然以后就不努力读书了。孩子从一开始的1块钱孩子就能满足,越到后面,要价越来越高。

网友评论:“孩子容易得寸进尺。”

孩子学习的动力不纯粹,对于需求的要求逐渐增加,奖励模式会在潜移默化当中,让孩子变成欲望无限,无形之中害了孩子。

奖励孩子是可以的,而且的确有些时候奖励孩子,会促进其更努力,一旦奖励变成了孩子努力的利器,那么奖励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家长需要谨慎:

第一点,家长奖励式教育会让孩子出现奖励式依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家长不断地为孩子的进步,增设过多奖励,那么孩子也会对奖励内容产生依赖,从而忽略了最本质的学习动力,孩子因为年纪和认知能力经验不足,没有办法判断学习本身和奖励之间的关系区别,心理上容易产生对奖励产生依赖,一旦不能够提供同等价值的奖励刺激,或者更强的奖励效应,孩子就会失去原有的学习动力,学习退步。

第二点,孩子会逐渐注重物质。

家长频繁的通过物质奖励,让孩子取得进步,那么这是将自己的行为目的和奖励建立等号,这种联系将会不利于孩子的长期成长,孩子没有办法自发的学习和热爱读书,那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将会无法积极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所以家长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内在培养孩子的兴趣,那孩子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更多地建立起以自己兴趣爱好基础,且贯穿其中的合理奖励,让孩子在过程享受到动力。

家长应该明白让奖励变成惊喜而不是日常,如果孩子成绩取得明显进步,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如果孩子懂得在日常帮助家长打扫家务,那么夸奖同样有效。

所以,“物质奖励”犹如筹码,一旦内心当中的野心逐渐变大,那么原本的筹码就不能再激发起人的动力,家长应该谨慎只用奖励教育这一模式,而应该更多地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强大内心。

想了解更多育儿常识,欢迎关注我们,您的关注点赞转发,将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万分感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