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十八洞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十八洞幸福得讓人心動。”做出這個生動概括的人叫施進蘭。要說對十八洞村的熟悉和了解,他絕不謙虛,“因爲我見證了十八洞村的一系列精準扶貧行動,以及脫貧摘帽的整個過程,我是實踐者,也是全程參與者,更是受益者。”從施進蘭這裏,我們打開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之路的精彩畫卷。

貧窮的山鄉哪有年輕人的“出路”?

“三溝兩岔山旮旯,紅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喫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因山高路遠,自然條件惡劣,十八洞村曾和湘西乃至全國大多數貧困村一樣,雖然得到了國家扶貧政策的關照,但卻“年年扶貧年年貧”,村民生活長期徘徊在貧困線以下。在這個典型的苗族聚居貧困村裏,連苗歌傳唱的都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

施進蘭一直想和這樣的貧苦生活“說再見”。2005年,他告別年僅9歲的一雙兒女,和妻子一起遠赴浙江打工。到2013年的時候,他們的收入已非常可觀,僅施進蘭一個人的月收入就能達到七八千元。

然而,遠離故土的日子不好過。母親日漸老去、兩個孩子的青春期都在“留守”中度過,怎能不讓他惦記?可是惦記又能怎樣呢?村子裏幾乎沒人有電話,和家人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聯繫一次,每次都費盡周折。那時候,村裏的年輕勞動力都跑出去打工了,留守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思念家鄉和親人的,何止一個施進蘭。但是,貧困的山鄉哪有年輕人的“出路”呢?

“總書記來到我們十八洞了!”

在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日復一日的奮鬥中,驚喜終於來了。2013年11月3日晚,下班回到出租屋的施進蘭和往常一樣打開電視收看《新聞聯播》,沒想到電視畫面中居然出現了闊別8年的家鄉,還有鄉親們的面孔。他激動地大喊:“老婆老婆,你快過來看!習總書記來到我們十八洞了!”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裏,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從此拉開了中國大地精準扶貧的壯闊大幕,億萬貧困人口在精準施策幫扶下,走上小康路。

施進蘭再也坐不住了,“外邊再好,也不如老家。我要回去!”僅僅一個月後,他就辭去收入頗豐的工作,踏上了歸程。

2014年年初,花垣縣委抽調5名黨員組成中國的第一支精準扶貧工作隊,進入了十八洞村。同年5月,村委會換屆選舉,施進蘭當選村委會主任,就職時,他在臺上喊出了“有錢沒錢、拼上三年”的口號,將壓在心底的那股志氣喊了出來。

十八洞村闖出小康路

施進蘭和村裏的其他幹部們一樣,一直牢記着總書記在同大家座談時指出的方向:“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裏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然而,真正去落實這句話,卻要越過重重障礙。

自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後,該村因地制宜培育鄉村旅遊特色產業。2019年,十八洞村旅遊公司正式營運,當年全村就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000餘萬元,鄉村旅遊正成爲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產業。 湖南省委宣傳部供圖

首先要轉變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看到精準扶貧工作隊進村了,有村民直接問工作隊隊長:“這次帶了多少錢來?”還有村民聽說這支工作隊真的不分錢不發物,竟然連夜在村部的圍牆上寫滿了“村幹部、工作隊、集體貪污扶貧款”的大字報。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意識到,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纔是塊真正難啃的“硬骨頭”,必須要把村民的志氣提起來。於是,村支兩委在村裏開道德講堂,樹致富榜樣,推行“思想道德建設星級化管理”模式,對村民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幾招下來,成效初顯。

其次要樹立村民“能致富”的信心。脫貧致富,必須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在人均耕地0.83畝,地無三尺平的十八洞村能發展什麼產業呢?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經過無數次“頭腦風暴”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在村外異地流轉千餘畝土地,打造“飛地經濟”,採取“公司+農戶+基地”模式,集中種植湘西本地有基礎、帶動脫貧較爲明顯的優勢特色產業——獼猴桃,村民以產業幫扶資金和自籌資金入股。

然而,長期貧困的村民們搖着頭,誰都不願意入股。“老百姓對種植獼猴桃的前景不看好、不信任、不認可。”施進蘭回憶說,村民們不僅不支持,還紛紛阻工以示抗拒。

緊要關頭,黨支部必須發揮作用,黨員幹部必須帶頭。村支兩委、黨員幹部、小組長帶頭入股,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村支兩委還組織那些遲遲不肯入股、性格潑辣、能說會道的“當家人”前往都江堰國際獼猴桃節參觀學習。在都江堰,這些村民第一次“見識”了高級小轎車,回村後紛紛交錢入股、同意種植獼猴桃。

思想通了,信心強了,幹勁自然足。後來,在修路、農網改造、機耕道建設中,村民們主動出工出力,沒有一個講價錢的,最突出的是在2017年創造了用不到半年時間建成十八洞村水廠並投產的奇蹟。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產業發展貴在因地制宜。6年來,精準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帶領村民因地制宜培育起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苗繡、勞務經濟、鄉村旅遊五大穩定產業,成爲村民小康生活穩穩的支撐。2019年,十八洞村旅遊公司正式營運,已經卸任村主任的施進蘭成爲公司副總經理。公司成立當年,全村共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000餘萬元,鄉村旅遊正成爲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產業。

十八洞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68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6.8%。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4468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6萬元。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脫貧摘帽,成爲湖南省第一批成功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

環境改善了,山村變美了;產業發展了,生活更好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力回到村裏,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也紛紛返鄉創業,建設家鄉。施進蘭的兒子女兒就是其中的代表。一羣有想法、有衝勁的年輕人,正在用創新與實幹精神點亮十八洞村的未來。

“喫住不用愁,衣着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如今十八洞村的山歌唱出的是小康路上幸福長。

一朵花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十八洞村的脫貧之路,書寫出中國精準扶貧的精彩故事,引導和激勵着人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康生活。

調研手記:

站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感受到這裏的山水秀美、村容整潔,走在小康路上的村民生活忙碌有序,洋溢着朝氣和希望;身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走訪湖湘大地七州市十鄉鎮,處處見聞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生髮的滿園春色,用雙手創造出幸福生活的人們臉上寫着驕傲和自信。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時,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要指示,要求湖南闖出“不栽盆景,不搭風景”,“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之路。近7年來,湖南省堅持用好精準之方,推進產業扶貧:十八洞村的獼猴桃、瀘溪的椪柑、隆回的金銀花、麻陽的冰糖橙、新化楊家邊村的文化旅遊、韶山的紅色文旅、衡陽堰頭村的休閒產業、永州香零村的綠色蔬菜種植、郴州吳山村的特色養殖、汝城大坪鎮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都成爲“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脫貧”的典型案例。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黨員與羣衆相結合、政府與市場相結合、集體與個人相結合、生產與生態相結合、文化與文明相結合、數量與質量相結合,從2012年至2019年,湖南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747萬,貧困發生率從13.43%下降到0.36%。

相關文章